正当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生产基地的第一辆车下线之际,突然间风云突变,当地的一项政府行文让吉利面临灭顶之灾:禁止吉利在马国所产的吉利汽车在马国销售,这使吉利谋划已久的向马国建厂的项目面临危机。而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关丹的汽车生产基地项目也已暂时搁浅,吉利在马国的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现在的说法是马来西亚方面希望吉利把在当地生产的所有汽车全部出口,而不允许在当地销售,这和吉利当初设厂的初衷完全不一样。早在今年5月底,吉利汽车与马来西亚已经与IGC集团正式签署了在当地合作建厂的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其预定目标为:今年年底前向马来西亚出口整车3000台,明年则达到1万台,同时吉利还将供给组装工厂3万辆汽车的成套散件。
该条新闻既出,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李书福近乎离奇的“堂吉柯德”式的创业故事本来就为很多人所难以苟同,所以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试图利用海外建厂实现产品外销的吉利汽车终于碰壁。同时认为国内的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有所作为尚为时过早,弄不好出口未果不说,别连自己家门口的城池也都失守了。更有人呼吁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平等的国际贸易关系,企业没有实力,还是别指望在海外搞什么合资建厂的神话了。
首先应该搞清楚吉利此番受挫的原因何在?
从截止目前所得到的资料中,我们尚未听说吉利汽车在马国是因为质量问题遭了弹劾,也没有听说吉利汽车因为营销手段恶劣而遭人排斥,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上,能够成其为吉利汽车在马国市场上致命伤的因素是暂时不存在的。因为早在今年5月底,吉利汽车与马来西亚已经与IGC集团正式签署了在当地合作建厂的协议之时,很多人就担心吉利过不了质量关,认为暂不出去为好,先练好内功以防出去坏名声、丢面子,一旦除了问题还将影响到今后国产车出口的整体战略。
然而吉利这次的麻烦并未产生于质量检验等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上,因为这将会是致命的!反之吉利在国内所提出的“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一语,不仅在国内曾经引起过震动,而且在马国也引起了震动,以至于吉利汽车在马国市场上的出现被马国的一些决策者认为是“狼来了”,而不是“羊来了”,马国的一些关键人物因此要对吉利汽车进行严防。
现任马来西亚国家汽车工业公司顾问的马来西亚政府前总理马哈蒂尔,是这次吉利受阻事件的始作佣者,由于他的介入与干预,在公开场合卷起了一场呼吁抵制中国汽车“侵占”马国市场的风波。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在吉利正好“临门一脚”的时候,亮出了他们早已准备好的政策埋伏之杀手锏。
早在1984年,在前总理马哈蒂尔的主持下,马来西亚的国家汽车项目宝腾(PROTON)建立,由三菱公司提供设备(仅持有宝腾8%的股份)。1985年开始生产第一个民族品牌宝腾Saga车,被称之为“英雄牌”——民族的自豪。宝腾公司自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国有汽车企业以来,长期备受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府一直通过向进口轿车施加高额关税以及允许宝腾交纳相对少的特许权税来实施保护。
就在这种既无“内忧”也无“外患”的环境特殊中,宝腾汽车顺理成章地成为绝大多数马来西亚人的惟一选择,市场占有率曾经一度高达65%。在这种政策倾斜下,仅在吉利与马来西亚项目签约几天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忙于公开呼吁政府限制中国汽车的进口,策划向吉利发难。
吉利受挫于马来西亚,让人也想起了2003年奇瑞受挫伊朗。除了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外,据了解,导致双方决裂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来自于保护主义方面的因素。据伊朗媒体报道,为了满足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要求,2004年伊朗已经将汽车进口的最低关税从130%提高至140%,以避免使本国汽车业受到损害。想当年奇瑞汽车没有敲开伊朗的大门,反倒是如今伊朗的汽车却在绞尽脑汁怎么样进入中国的市场,这两件事情真可谓是无独有偶。
先行者谁不曾受挫?但敢于拼搏方者方得天下
翻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进入别人汽车市场的历史记载,有几人曾经有过好果子可吃?特别是当时市场中的后来者,日系车、韩系车谁未被人搞得深受胯下之辱,然而受辱之后就认输走人,那将真正是倒霉蛋!
然而就是这些起初看似歪歪倒倒的,门槛甚至于低于今日之吉利的日、韩企业,卧薪尝胆,通过国内上下一心拼死努力,不仅攻占了亚非拉,还把战火烧到了欧美汽车霸主的家里面,胯下辱,终为将。倒是让那些列强大佬们今番都为之汗颜,甚至是无颜于自己的江东父老了!日、韩系车之所以能够大举进攻海外内场并大获成功的因素除了产品质量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举国上下一心,苦干、实干、拼命干!
回想我们业已在海外成功的家电企业,当初还不是让人提心掉胆:以当时那样的实力、技术水平、工艺、质量他们走得出去吗?然而他们不但走出去了,还为国人赚回了大量的外币。汽车制造的整体难度虽然远远超过家电,但是目前国内企业要到海外竞争的仅仅是低端市场,如果吉利车的综合实力连在这个领域都够不着边,马哈蒂尔犯得着为其出点难题吗?
我们的“三大集团”虽然实力强过吉利八倍、十倍,但是无论是高、中、低端车都还没有要出去闯关的打算。尚在襁褓中的吉利汽车出口马国,既可以被看成笑话、也可以被看成是壮举。其实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它走出了这一步!这一步成功了是“自筹粮草”为国争光,失利了亦是虽败尤荣,这是为后来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国内企业进行了火力侦查。所以我们无论从什么意义上来说都应该支持吉利的这次行动,敢想敢干,胜于隔岸观火!
看待问题的传统方式需要改变
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博傻”的年代,但是能够开疆拓土的壮举永远是寄托在敢干、实干、拼命干的人身上。中国未来的汽车精英将从哪里产生?学者、院士、论坛?我们务虚的文化造就了一大批连汽车都不会开的专家、教授,连生产线都没去仔细看过,对现代商品汽车的各个总成结构都若明若暗的学者、权威。从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我们就没缺少过智者、高参,可最缺乏的就是一批不甘命运的“拼命三郎”。
在一种务虚文化的趋使下,名份与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著名汽车企业如果出了款“臭车”,或者说干了点贻笑大方之事,马上会有吹鼓手出来说那是人家在战略高招中故意走的一招棋。一个名车手驾驶着名车在立交桥上与微型车争道,因为判断失误掉下了匝道几乎送命,没人会调侃弄不好这小破车上的末流司机倒是活得好好的,反倒是这武林高手也因为犯了低级错误先丢了性命,却有人专门撰文说他在危难中的逃生术是如何专业与高明。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难道仍然是强势即是有理?只要你尚处弱势,那么出格的话少说,出格的事别做,等你有一天也膀大腰圆了,那么哪怕是干点荒诞不经的事却会被人说是大智若愚。要是尚属弱者,特别是在向强势挑战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不要说有人拉你一把或者说为对你鼓励一番,抑或是说是说上两句公道话的人是见不到的,倒是打板子,扔砖头不乏其人,于是圆滑之人辈出。
可没有皇粮可吃的自主品牌企业去向谁耍滑头?自主品牌企业圆滑得出产品来吗?自主品牌企业圆滑得出市场来吗?自主品牌企业能够去耐住寂寞二十年吗?透视吉利受挫马国,应该为敢想敢为者加油!在真正的市场拚搏中,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历来是在敢于拼搏,善于拼搏者中产生。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