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上天,确实提气,于是,有的汽车媒体又开始质疑,国家花了9亿元人民币,“神六”就成功了,而每年产值过万亿的汽车产业,怎么就造不出自己的汽车呢?
关于“9亿元人民币”,笔者想到经济研究中最常见的推理谬误之一,即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与别国同样的载人上天的成本相比,9亿元确实不多,但时间不同——人类第一次尝试上天碰到的未知数太多了,需要克服的技术也很多;技术水平不同——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对降低成本大有好处。另外,这9亿元只是“神六”的花费,要知道,这之前,至少还有“神一”到“神五”的积累,这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还是回到汽车上来。有媒体这样分析,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被归结为“神六”成功的根本原因,为此建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借鉴到汽车行业来?政府是否可以联合所属的大汽车集团,在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上聚拢力量。
上述分析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对于“神六”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是政府不得不为之的事,因为没有哪个国家会把关乎国家安全的顶尖技术来和你分享。而汽车则不同,它是一个全球化的竞争性的产业,技术随着市场的扩散而扩散,随着资本的流动而流动,技术是可以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获取的。事实上,从汽车的诞生到如今汽车带给世界各国人们的种种便利,无不是生产汽车的诸多要素资源,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加速互动的过程中,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配置方式的必然结果。
另外,“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说不过去,其一,政府对企业来说,是行政管理的功能,而不能联合企业来做什么——至于企业是不是联合,那是企业自己的事,否则就是政企不分;其二,把企业联合起来做开发,有没有成果,如果有,开发的成果怎么来分配?按照政府的意志搞所谓的联合,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当年各地出资联合生产录像机的决策还不是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败下阵来。
还有媒体由“神六”联想到合资企业,说一些企业是躺在别人的成果上面,省事还赚钱,并且不担风险,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从航天技术说起。我们知道,自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实现登月,至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太空载人飞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航天技术和美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很显然,航天技术和汽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相对封闭的,而后者却是开放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们不能够在外资已经进入中国汽车业20多年后的今天,非要强调任何技术都要自主,就是因为汽车技术已经是世界性的,它不比“神六”。对于汽车这样的竞争性产业来说,如果国家必须投入,也一定是那些单个企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制和开发。
从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对于一个竞争性的产业来说,合资合作能够促进双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也并非不是好事情,中国的汽车业落在人后是事实,向别人学习也没什么可以生气的,如果实力不够,却还硬要独自造出具有同样竞争力的车型,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即便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汽车,诸如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可,成本收益分析是不是值得,能否长久经得起市场的检验,都是很现实的挑战。
也许说到这里,有人还会质疑,上文中提到,时间不同、技术水平不同造就了“神六”成本的节省,为什么在100多年汽车发展的基础上,国内汽车不能用较低的成本来做自己的品牌呢?诚然,汽车发展了100年,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代表汽车产业最高水平的轿车工业在中国也就是20年左右的历史——这样短的时间我们能急躁吗?
甘当学生,应该是进步的开始,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汽车业品牌也能响遍世界,那一定是虚心学习的结果。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