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再没有比上汽集团更郁闷的了。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制造希望借助罗孚和双龙打造自主品牌的新项目没有获得发改委的批准。有人笑称,这是上汽制造生不逢时,因为就在几天前发改委官员刚刚表态,汽车业生产过剩严重,需要在投资方面进行限制。
生不逢时
“此前是因为名字雷同,但改了名字还是没获得发改委的批准。”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陆威已经改名为上汽制造。
今年7月28日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布董事会决议:上海汽车将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人民币36.8亿元,成立上汽陆威汽车有限公司。
据上汽内部人士透露,上汽自主品牌项目之所以至今迟迟未获批准,主要原因不在上汽本身,而在于宏观大气候。为此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已于近日飞赴北京进行紧急斡旋,以寻求挽回余地。
11月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度投资已经造成汽车行业相当被动的局面。现在汽车行业在建产能220万辆,已有整车产能约为800万辆,过剩200万辆。此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也透露,2005年市场销售量为550万辆,整个产能利用率仅55%。
为此,记者致电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态度十分坚决:“明年肯定要对新增汽车产能进行准入资质控制。”该官员进而表示,判定是否为新增产能包括三个层面:新建的、异地建设的、以及在现有基础上扩产的。“但资质考核还要与是否为自主研发挂钩”。
上汽决心
据了解,目前上汽在自主品牌开发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三大研发基地: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和隶属于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项目组。
按照目前的分工,泛亚主要进行合资企业内车型的改进与开发,并可接受上汽集团委托的技术研发。
上汽汽车工程研究院进行的是完全的自主研发,并负责监测国际汽车技术的新趋势和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技术的开发。据了解,耗资18亿元建设的新工程院将于今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
而自主品牌项目组,则负责对引进的外国车型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化。项目组自成立以来负责了两个项目:一个是韩国双龙;另一个就是英国罗孚。据悉,上汽的自主品牌经销商体系已经开始招商。
如果按某发改委官员的表态,总量控制不包括自主品牌项目的话,却为何上汽制造项目意外成了“出头鸟”?
对于如何界定什么是自主品牌,发改委表现出异忽寻常的谨慎:“怎么确定自主,还需要具体研究”。但对于发改委这种设置门槛的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却表示赞同: “目前国内110多家整车厂,90%年产量都不足万台,这是对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多国部队,万国牌’的局面必须改变!”
另辟蹊径
当然即使这次上汽制造项目受阻,业内人士也认为,它其实不会影响真正上汽自主制造的计划。
在前不久举行的财富论坛上,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再次提出了上汽自主品牌研发的四条道路。上汽明白,2007年要完成自主品牌轿车5万辆的目标,如果不整合国外汽车资源,购买技术产权,单靠自己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由于申报新项目受阻,今后的战略可能由长躯直入变为迂回前进。
一位知情人士日前表示,如果受阻于产能,上汽的自主品牌之路可能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与南汽进行项目合作,以整合利用产能;二是购买或借用其合作伙伴的工厂,进行产品生产。而此前业内曾有一种说法称,“上汽可能购买上海大众工厂某一车间,生产自主品牌”。对此上海大众并未直接表态。
即便如此,企业要发展也不得不考虑目前的整体政策环境。目前,企业是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现有产能是否得以充分利用?这些将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设置汽车产业进入门槛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时下流行的“两头在外”(研发、设计是一头,销售、服务是另一头)的做法,也将得到严格控制。国内汽车厂家如果迈不过政策设定的几道门槛,新项目推进想必会难上加难。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