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自主技术不会从合资方嘴里“吐”出来

  ■终结自主争论(一)

  汽车业由于与其他产业的横、纵向联系都很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所以,汽车业的自主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围绕汽车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的讨论也一直很热烈,但是,业界对“自主”与“合资”的看法目前仍有不少分歧,尤其是对“自主”的认识,甚至是很混乱。

  从2005年的“何龙之争”到各类经济学家的“对峙”讨论,就可以看出这种分歧;从“馒头论”、“伪命题论”、“本土论”再到媒体的各类报道及网上的各种评价,可以看出民众对此问题的关注;而讨论“自主”与“合资”关系时,有时甚至与“爱国”与“卖国”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从这点又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加强认识,否则会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种阻碍。

  “象牙”不是从嘴里吐出来的

  2月5日,人民日报汽车世界发表了一篇题为《政策推手将带来哪些影响》的文章,大意是说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开始督促外方落实合资时的承诺,提高本土化水平、加快技术转移,包括研发中心的设立、发动机项目的实施等。其中有两个小标题,一个是“政策推手 让合资外方吐出‘真东西’”,结果搜狐转载时就以此为文章的标题;另一个是“调整思路 不能总花钱替别人办事”,文章称发改委的官员说,“我们不能总用自己的钱去堆积别人的品牌价值。目前,不少企业在花钱替别人的商标做宣传、做广告。”

  这篇文章署名陈静谊。记者注意到,类似的话也曾出现在1月初中国汽车报陈静仪《建立自主品牌企业集团是结构调整重点》一文中,记者不知道这两人是否就是同一人,也不知道发改委负责人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从文章字面意思看,吐出“真东西”似乎可以理解为要外方加快技术转移;“别人”似乎可以理解成合资公司中的“外方”。

  应该说这篇文章本意是希望自主品牌发展壮大,立意是很好的;文章本身若能引起业界的关注,引起已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重视,更是一件好事。

  问题是核心技术这样“真东西”外方会吐出来吗?这是其合资的本钱,也是其掠夺中国市场的最根本的武器,想要其吐出来自毁底线无异于与虎谋皮。中方确实有提升本土化、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意愿与要求,但好像并没有哪个政策在压迫外方转移技术,退一步讲,即便压也是压不出来的。目前,很多合资公司都成立了研发中心,有的跨国公司甚至称连研发总部都搬到中国来了,但事实上,中方很难介入核心研发,充其量让部分技术人员参与适应性改造,技术权始终掌控在跨国公司手中。

  几年来的发展证明,“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已经破灭,充其量变成了“市场换利润”、“市场换业绩”,国内一些集团与跨国公司一道共同攫取国内市场利润而已。也就是说,现在一定要认识到,核心技术不可能转移,哪怕先进一点的技术都不可能,只能完完全全依靠国内企业自身的努力。

  开放有余,自主不足是病根

  第二个误区是不能非此即彼,“自主”与“合资”并不是对立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决定发展轿车时,中国就确定了走合资、合作的同时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就不要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合资公司,用怀疑甚至排斥的心态对待跨国公司,更无须动辄带着民族情绪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胡乱批判。难道当年制定开放政策的都是卖国贼?加入WTO就是让别人来攫取中国市场?国内数以千计的合资公司(有汽车外的)的几百万员工以及一毕业就想去外企的大学生都不爱国了?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目前,“6+3”九大汽车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合资公司的发展也确实推动了国内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后,合资的道路还要走下去,这点是明确的。合资的道路究竟会给国内汽车工业带来伤害还是起到促进作用,是否会像韩国一样自主崛起还是像巴西一样沦为加工厂,目前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只能等几十年后的历史去作结,那么,目前就应当用平和的、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已经选择的道路,而不是争论与责难。

  另一方面,合资公司的品牌几乎全是国外品牌,合资公司的产量(轿车)占据了国内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且自主品牌虽然有所壮大,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正在上升,原来用船坚炮利没有达到的一些目的(比如市场),现在有的也达到了,这也是事实,这方面也要看清,这才是真正的危机,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中止合资将跨国公司赶出去。

  理一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会知道,第一,合资还得继续下去,没必要排斥;第二,合资汽车企业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已对自主品牌形成更大的压力,这点要警惕;第三,跨国公司不会转移技术,完全要靠自己,这点不用再怀疑。明白了这三点还争什么呢?剩下的就是要针对现状如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韩国在六七十代,都曾有过合资、合作、学习的经历,日本日产、韩国大宇都有过合资的经历,但是,关键是他们在合资、引进中坚持了自主,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崛起的关键也在于此,那么,问题其实很清楚了:我们目前暴露出的弱点就是开放有余,自主不足;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躺在跨国公司怀里不思进取、乐不思蜀有余,心怀振兴汽车工业雄心、励志进取不足;国家政策模糊滞后有余,明确举措不足;对自主民营企业口头支持有余,有效引导、支持不足;对三大集团合资放任有余,自主约束不足……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开放并不可怕,合资本身无罪。

  理清了这些,还争什么呢?

  一方面要保持合作,加强学习,将借鉴、吸收落到实处;第二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及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在税收、信贷、科研、采购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政府自身首倡国货,引导消费;三是加大对三大集团自主研发的督促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及问责制;第四,提高相关部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能力,在项目落实、本土化率及参与研发方面,提升相关政策杠杆能力;第五,在股比方面要进一步控制(有的外方已经绕过政策突破50%的股比),批准两家以上合资企业要谨慎,刹住国内一些企业恨不能多抱几条“洋腿”的风气;第六,在研发人才培育、高校对接、技术中心组建、国企领导及合资公司中方领导约束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可行的措施等。

  自主任何时候都有时机

  第三个误区是自主要上规模、等时间。“第十个馒头论”或竺延风的“耐住寂寞二十年论”有其道理,是针对浮躁而言的,但却不可误读。一方面,汽车研发不必从零开始,起步点是与时代相契合的;另一方面,一些先进技术确实与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平台开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自主研发就要等100万辆规模才能谈开发、花几年十几年才能出成果,那充其量是跨国公司唬国内企业的骗人把戏。自主研发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而且国内也从未停止过,关键是要找出老国企为何步履缓慢、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企业)为何步履艰难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等待时机。靠等永远都可能没时机,吉利奇瑞、华晨就是反证。

  话说回来,“耐住寂寞二十年”是讲要低调,但低调不等于不为,自主研发高调一点又有何不可?吉利在这方面很高调,也未见其受伤反而受益啊。三大集团作为国家数十年来支持的重点企业,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经济与国防的安全,加强自主责无旁贷,在自主发展方面若不能有所作为,那真是历史的罪人了。

  什么是自主核心

  第四误区是有些讨论常常把自主企业、自主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营销混为一谈,甚至把本土化问题与自主问题等同起来。

  本土化是自主的基础,但本土化并不等于自主,落地生根、在本土制造、本土纳税的企业都可算是本土企业,但品牌和技术都是别人的又怎能算自主企业呢?国内很多合资企业面临非议也正缘于此,事实上他们也已经不能算自主企业了,尤其股比对等且没有财务、技术控制权的合资企业。

  目前,跨国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控股结构极其复杂,有人就误认为只要在中国扎根了,干嘛要将本土与自主分得那么清呢,甚至认为可以淡化国别概念。事实上,全球一体化是自由资本主义扩张市场需要提出的,很多公司的股份也确实涉及很多国家与地区的很多公司,的确,有些企业的民族性已经大为淡化,但国别却是不可忘的。例如,通用与铃木、五十铃、富士重工都曾有股权关系(有的已售出),但能说五十铃就成了美国企业吗?日本人显然会笑话而且也不会答应。

  此外,自主品牌很重要,但并不能代表一切,品牌只是一种外化的符号,有自主品牌不等于就能自主了,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名爵等是自主品牌,但背后的技术恐怕还要消化一段时间。

  自主的核心是自主能力,自主能力又包括自主技术能力、自主制造能力和自主销售能力,会制造不一定就掌握了真正的核心能力,有时就是别人的制造工厂,所以自主能力的核心是自主技术,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自主技术能力包括自主研究、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自主试验能力,有的也把自主制造归入其中,但关键还是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这些涉及主观意识、创新思维、经验沉淀、数据库积累等,是不可复制、不具备流水线性质的能力,而自主开发与制造又要跟材料工业、电子工业及能源技术相适应,所以是一种体系能力。

  外观设计可能分包,但技术设计与开发却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最终节点还是“脑库”——人脑库和电脑数据库,而人才与数据库恰恰是国内汽车企业最大的软肋。

(责任编辑:常亚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