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品牌,克莱斯勒一度失意。现在,该公司在中国加速小跑,希望把新的品牌形象重树起来
克莱斯勒PT漫步者来了,不是四平八稳开进中国,而是一溜小跑。
在现有外资汽车品牌中,克莱斯勒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一个。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观念已经改变,大家会看到,克莱斯勒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将越来越大。” 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专访时,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艾思孟说,“我们正在合适的时间带来合适的产品。”
走低价路线
这种自信的背后,是克莱斯勒正大张旗鼓地重新塑造在中国的品牌形象。
细心的人会发现,此次引进的PT漫步者,是一款外形时尚、充满个性的紧凑型轿车,与宝马MINI、大众甲壳虫属同类车型。进口此类车型,与克莱斯勒一向以大排量为主的风格并不一致,也与中国进口车市场向高档化、大排量方向发展相反,可谓逆市而动。
据分析,克莱斯勒此时选择引进这款独特车型,是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现状后决定的。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进口车型中,跑车、豪华轿车、SUV占了较大份额,而紧凑型、个性化车型相对较少。
这让在中国市场失落多年的克莱斯勒如获至宝: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容易立足的空白点。
但与MINI和甲壳虫相比,PT漫步者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不够。为了让消费者尽快认同克莱斯勒品牌,并加强与另两款同类车型的竞争力,这款进口车在中国亮出了一个颇具杀伤力的价格:23.58万元。
产品上市发布会上,一位年轻、时尚的女孩子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东北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手中接过钥匙,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位用户。显然,克莱斯勒期望,一批喜欢展现个性、追求时尚的消费者能像这位女孩一样,青睐他们在中国着力推出的这款车型。
“这是克莱斯勒品牌在中国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该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
重打鼓另开张
尽管面对记者的采访,艾思孟的话句句显得很自信,但他知道克莱斯勒为了今天,在中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过去他们可能对中国市场是另外一种想法,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慢慢地改变了。”这是此前他在另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这里的他们,显然是指决策层。
在对待中国市场上,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可谓态度迥异,发展战略也大相径庭:通用走的是步步为营、积极发展之路;福特是先抑后扬、全面开花;克莱斯勒先是主动介入,其后便停滞不前。
不同的发展理念,导致三家公司在中国的收获也不一样:通用成为在中国经营最成功的合资汽车企业;福特沉寂数年后,正逐渐尝到市场甜头;而进入中国时间最长的克莱斯勒,收获的却不是辉煌,而是寂寞中的几分苦涩。
按CEO莱索达的说法,克莱斯勒在中国的失利,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引进了不合适的产品”。作为进军中国最早的国外汽车品牌,20多年来,克莱斯勒在中国除了吉普(Jeep)一枝独秀外,没有其他叫座的轿车品牌。近年来,眼看中国轿车市场迅猛发展,克莱斯勒却只做个旁观者,其落寞情状可想而知。
对于过去20年的失意,克莱斯勒公司高层不愿多谈。但是,他们都承认,重塑克莱斯勒轿车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仍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后发制人
2006年,克莱斯勒开始吸引其中国竞争者的注意力,先是奇瑞将代工生产小型车的消息轰动一时,然后是国产300C上市,市场反应热烈。这个在中国被冷落数年的品牌终于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接下来,就好像决堤一样,克莱斯勒高层对中国市场再也不是坐视不理,而是在公司发展蓝图上,将其列为最重要的市场目标,开始投入巨大精力和资金。
“克莱斯勒从去年开始变化,推出适合中国的汽车产品,已经计划在中国生产多种型号的轿车。”北京车展期间,莱索达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表示,除了300C,他们还考虑把其他产品陆续引入中国。
此次借PT漫步者上市之际,艾思孟透露了克莱斯勒的具体发展目标:到2007年年底,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达到原来的4倍;2008年年初,将有另外4款车进入中国;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及稍后的广州车展期间,都会有全新车型推出。
“克莱斯勒对中国市场是认真的,我们的长期承诺是,会将更多更好的汽车推向中国市场。”艾思孟的这番表白,与其说是克莱斯勒的未来打算,不如说是其在中国20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