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改变生活方法 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必须品
主持人:另外一个话题,实际上汽车社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私家车和公交系统,怎么样合理地搭配?这也是一个节能环保的重要的话题,从整个社会来说。
陈老您先谈谈这个话题。
陈光祖: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北京堵车,我说北京堵车只能是越堵越厉害。北京30年前一个不堵,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就是堵车的城市。这话一讲,底下热烈鼓掌。因为车是不断增加,路也不断在改,堵是为了,先把路搞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是堵了车,再想办法解决。我们可以改进,但是改进了还会堵。城里以公交车为主,郊区以私家车为主。比如我们到东京,到城里,车停在外面,里面坐公交。城郊是以私家车为主。像日本、美国,都是这样。日本的札幌,北海道,住的人最多。得有个分工。
朱西产:这又回到交通的本质问题,我们把人们想拥有轿车,一开始的时候是圆中国人的汽车梦,梦想要开辆车,说你看人家欧美人,每家都有一辆车,大家觉得社会很发达,生活很好。一开始是叫做圆汽车梦,这时候汽车是个奢侈品,这时候的汽车量是不大的,像九几年的时候,很少有人买,能买得起车的,还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这时候对汽车是一个概念。这时候是圆汽车梦的,也不存在和谐交通的问题。有轿车感觉到是社会进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但是现在我觉得这几年大家已经不再把汽车当做一个很贵重的东西,或者说很显贵的东西,人人都可以。你只要想买,在北京,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只要他非常非常喜欢轿车,也可以买。因为最便宜的三万多,再有汽车贷款各方面,现在的汽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欧美、日本,汽车成了生活必需品。没有汽车根本生活不了。汽车从过去的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化,我们正在处在转化过程中。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就提出来和谐交通理念。因为车越来越多,像北京,现在三百多万辆。我们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一味地追求有车的话,车往哪儿放,整个北京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成了停车场也不够。到了五六百万辆怎么开车?
陈光祖:还有想法,把车分成两类,一类是高速用车,一类是城市交通用车,城市交通车以后很简单,就这么一个人,跟自行车差不多,适合人体非常方便,你就开。这是一个设想。你说我想到上海,郊区里面有很大的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几十层,完全是电控的。你下来,他上去。大家就方便了。这是设想,社会在发展,在发展当中。这样汽车就跟摩托车差不多,就这么大,大众研制出来,一升车,比一升还小一点,就坐一个人。
朱西产:汽车再发展下去,就不是汽车行业自己的事情,而是汽车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怎么体现这个和谐呢?就是你为什么要用车,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中国不改变以城市中心为主的生活,我们虽然有车了,但是其实我们还是过着不是以车为主的日子生活。不是以车为交通的生活,如果你围绕城市中心生活的话,要车干什么。你住在北京,住在三环以内,你买一辆车,非但感受不到它的好处,每天还要烦恼,这个车怎么进院子,怎么出院子发愁。
我们的生活一直在改善,人们每天辛苦地工作,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吗?所谓的生活,衣食住行,我们现在衣食不愁了,现在没有人再夸耀他吃多好,穿多好,八十年代的时候,也有弄个名牌衣服舍不得摘商标的也有,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以衣食为生活好的一个代表,这个时间过去了。我们现在没有人夸耀衣食,现在所谓的生活好不好,住和行,这两个是不能分开的。汽车进一步发展取决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想在城市中心解决一百平米,一百五十平米的居住环境不现实了。你现在用不着羡慕美国人的生活,一住就是二百平米,三百平米的大别墅,可以啊,你只要愿意到郊区去。你现在用在城市里面买一百平米的房子,足可以在郊区买一个三百平米的独体别墅,没什么,关键是取决于你的观念,你的生活方式。下一步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进一步追求,有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重心移到郊区,这时候就有汽车了。和谐交通,在城市里边大量发展轿车肯定是不现实的,没有那么多的路,不仅中国不现实,看东京、纽约也不是以轿车为主的交通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像陈老刚刚说的,应该是买轿车的人住郊区去。
陈光祖:中国不行,人太多。郊区可以有一部分,但是毕竟跟美国不一样。
朱西产:各种各样的卫星城。像北京随着车辆越来越多,迟早要出台政策,控制进入城区的车辆,如果不控制的话,整个城区全是停车场了。谁都别想用。美国也出台很多政策,比如为一个车里面坐两到三个人开一个独立的道,不鼓励一人一车。上海已经很明确,我自己很少开车进市里。一个时间不合算,费用不合算,停车的费用足可以打车,我在郊区住,进城的话,在城乡结合部找一个大停车场,先坐地铁,轻轨,离目的地很近以后我打车。这是今后被广泛推广的方式。要想约束人们来做,一个是经济方面,倡导以轿车为交通的交通模式,肯定要失败。城市一定要把公交,轨道交通,把共同交通理好,使它成为最经济的方式,用另外一条经济杠杆,甚至就是提高停车费,用经济杠杆,使大家养成不要把轿车开到市中心的习惯。
主持人:像陈老他们上了年纪的人,要改变生活方式,离开市中心到郊区去住,就不方便了。
朱西产:陈老自己就不买车。
陈光祖:我们国家平地太少,山多,沙漠也太多,跟美国的条件不一样。包括日本都跟美国不一样。像香港,住什么乡下,还得靠高楼。每个国家有地理条件问题。
朱西产:北京很多年轻人买房子还是去郊区。
主持人:一个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个是经济条件。
朱西产:不得不买车。支持汽车持续增长的就是这批人,汽车已经不是他想买不想买,而是必须买的。只能花30万跑到北京的远郊买了一个房子,没有车怎么办,我今天从家里到这里也八十公里,我肯定要有车。再支持现在轿车的发展,不再是圆汽车梦,汽车不是他梦想中想要不想要,而是必须要。我住在安亭,市内的房子,这附近都在一万六一万七,我买得起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汽车在逐渐变成他的生活必需品发展。销量最大的就是5万左右的,便宜的车。包括日本、美国、欧洲也是一样,销量最大的是作为必需品的车,而不是作为奢侈品的车。在美国的话,两万美元,三万美元那种车是奢侈品的车。作为需品的车多少呢,七千美元到一万美元的。两万多美元的车很好了。B级车。一般工薪阶层是不会买那个车的。买两万到三万美元车的,在公司里面一般是有一定职务的人,美国一般的工薪阶层,要么买两万多美元的二手车,或者买七千到一万美元的新车。
陈光祖:像皇冠,在美国也卖两万多美元。新车。凌志在美国卖四万块。
朱西产:那属于豪华车了。在日本最畅销的车,也就是90到100万日元,只占到一个工薪阶层,一个上班人工资的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陈光祖:日本车主要是怕挤,还是小车多。
朱西产:我们现在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汽车将成为他的生活必需品。在今后理解这个车,不是多豪华,多高贵,这样的车辆用户,逐渐逐渐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中国的二手车又不畅,美国人平均两年换一个车。欧洲人大概平均四年一个车。美国公司的高层员工,大概两年左右就换车。我们现在几年换车呢?虽然没有一个统计,估计换车的频次是很低的,买一辆车怎么也得五六年。
主持人:那好,我们今天在雨声的伴奏下,完成了我们的访谈,非常感谢两位嘉宾。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