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自身
谢峰对记者介绍说,目前汽车业发展规模排名第二的日本就很值得中国学习。日本汽车业的崛起是从模仿欧洲和美国汽车开始的。
“当他们在核心技术无法进入的时候,便从外围入手,通过对外形的改进,促进汽车的销售。再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当中。反观中国,现在尚处于一味模仿的阶段。”谢峰说。
中国自主汽车给消费者的感觉总是外观和国外某一畅销车型相似,但是操纵感却差之千里。谢峰说,国内几家大规模的汽车厂其实是有能力去搞自主研发的,但它们却没有那么做。究其原因,首先是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它们无法拿到核心技术资料。此外,一个主观性的原因是,企业领导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一位长期观察中国汽车业自主研发进展的观察家对记者说:“知识产权问题完全是企业的单方面原因。许多企业喊的多,做的少,才导致了中国企业屡遭起诉。”他认为,“首先是企业的推动力不足。在中国的企业内部要想自下而上地推广实行一套东西是很难的。凡事要等到上级的指示才能去做,而上级领导往往是在遇到问题之后才想到知识产权的事情,那个时候再去做就晚了。其次,企业内部的人才严重稀缺。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内部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人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兼职人员去做,或者是办公室的人来处理,很不专业。”
此外,4S店、零配件生产商和汽车制造商三者之间的知识产权框架经常被随意破坏,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的表现。
至于政府该在中国汽车业知识产权问题中担任怎样的角色,这位观察家说:“知识产权问题完全是企业的单方面行为原因。政府方面不过是起到引导和保护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研发之痛
上汽荣威的推出让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人们眼前一亮,除了看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硕果,人们更是欣喜中国的汽车企业探寻出了一条可行的自主之路——通过海外并购,用资本直接将技术专利买过来。然而,并不是每个厂都有这样的资本实力。
这几年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优于其他行业。但是,由于受到跨国公司的限制,无法做得更好。“既然在技术上无从下手,就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价格降低,利润也会降低。这样就没有更多的资金做研发了,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谈到零部件专利保护的时候,谢峰说这个方面是和国际接轨的。在中国,整车专利的保护要好于配件生产。比如宇通客车就完全是自己的专利技术。虽然它的零部件采购来自于多个配件厂,但是在做整车生产的时候,会在每一个零部件上打上宇通的标志。
“比如波音公司,每年要从全球采购2万多个零部件,也会在零部件上打上波音公司的标识。作为上游的零部件生产业,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最终是要受制于整车生产厂。”谢峰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