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轿车市场已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一些本来并不以生产轿车见长的汽车企业纷纷涉足,面对那些已经在轿车市场成为主流的竞争对手,这些企业的介入能否一路坦途?长城、吉利、双环、奇瑞、比亚迪、众泰、力帆……这些民族轿车企业在车市的发展能否一帆风顺?转型的汽车企业都在怎样的生存态势下存活和挣扎?以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审视着、观望着,同时也为这些企业捏着一把汗。
关于未来他们能走多远?
主持人:过去的十年中,一些曾经并不生产轿车的企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轿车领域,其中更多的是一些自主品牌,而近年来更是有长城、双环扮演新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汪洋中,他们是否都能够实现各自所期许的目标呢?
王飞:虽然说是半路出家造轿车,但是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的制造乘用车的经验,长城和双环都是皮卡和SUV的老牌生产厂,相比以前转行做汽车的“外行”而言,他们更具有基础。中国轿车市场消费力的多层次和多需求给它们的初期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如果后续产品能够跟上,并逐渐慢慢树立品牌,成功虽然艰难,但并非遥不可及。
钟昆:在奇瑞瑞虎刚推出的时候,就有俄罗斯专家下结论:该车已具备成熟的设计,但缺乏自己的灵魂。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中,奇瑞已经处于顶尖水平尚且如此,双环、长城等这些品牌正在商用车领域探索的企业的差距就更大了。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再以简单模仿的方式进入轿车市场只能说是一条不归路。
张国鸿:没有经验和技术的多年累积,特别是没有发动机、底盘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支持的国产品牌轿车,其可靠性、稳定性与国际大厂的成熟产品还是有差距。多年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现在这些造轿车的后来者想必难以走得太远。
关于价格还剩多少竞争力?
主持人:面对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在确定自己购买的车型时,肯定将会把价格当作一项相当重要的筛选因素,因此,这些后来者如何制定自己轿车产品的价格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彰显价格优势,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至关重要。
王飞:相比老牌合资企业和起步较早的自主品牌企业,这些生产轿车的后来者可能缺乏品牌形象、知名度,但是只要这些企业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定位,保证产品质量并且赋予其较高的性价比,就能受到目标消费者的欢迎。选择从模仿起家的发展道路,或者走差异化道路,这是很多后来企业采取的发展方式。通过模仿--再创造--创新这样的发展轨迹,已经有自主品牌企业树立了榜样,而且事实证明,即使先期缺乏品牌和口碑,只要产品性价比高,而且质量有一定保证,这样的产品一样具有竞争力。
钟昆:对于民族品牌而言,在征战市场的初期,价格可能是撬动市场的利器。但那是在5年前,车型品种尚且不多而且消费者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年代。进入2007年,车市里新车已经是层出不穷,选择面的极大丰富让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开始降低。一味选择低价或降价的方式效果已经不如以往,盈利的降低又让这些企业容易陷入没有资金维持车型与技术研发的恶性循环当中。因此,价格优势绝非民族品牌取胜的灵丹妙药。
张国鸿:轿车行业的民族品牌在以前、现在、甚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高配置低价格还将是吸引消费者最为有力的武器。民族品牌轿车在价格上的优势也会在长时间内得以保持,但这种优势正在被快速削弱。因为,作为轿车行业的后来者,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长期获利,在研发、品牌推广和售后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不得不快速加大,这样一来,每辆车的平均成本会增高;再加上没有规模效应,所以这些轿车的价格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