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人杂志专区 > 动态更新

红岩重组尘埃落定

  自2003年12月意大利依维柯亚特公司与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红岩)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以来,重庆红岩经历了德隆系危机、股权回购、上汽参与、合资名额之困,三年的波折重组至今终于尘埃落定。

  6月15日,就在重庆市成为直辖市10周年之际,作为重庆市2007年重点市级建设项目的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在重庆市北部新区黄茅坪的新厂区举行了奠基仪式。

  自2003年12月意大利依维柯亚特公司与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红岩)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以来,重庆红岩经历了德隆系危机、股权回购、上汽参与、合资名额之困,三年的波折重组至今终于尘埃落定。

  奠基仪式现场,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上汽股份总裁陈虹、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重汽)前任董事长黄勇、现任董事长任勇以及依维柯的全球副总裁,各方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

  在他们背后,是一手促成这次重组的地方官员,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副市长童小平、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黄奇帆与胡延照联手揭牌的画面,无疑传达了一个信息,上海依维柯红岩项目,在企业之外,更寄托了两个直辖市对各自汽车工业的厚望。

  从4月底获得发改委的批准,到6月中两个合资公司迅速挂牌,重庆红岩重组项目似乎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甚至被许多人看作为重庆市直辖10周年献礼。

  其实重庆红岩的重组项目基于几方多赢,进程上本应无虞。因此在立项之初,它就被多次与上海通用五菱并论,而上汽对柳州五菱的这次重组以及随后上海通用五菱获得的成功,也让外界对重庆红岩的未来普遍看好。

  但事与愿违,自德隆系风波开始,经历了一系列波折的重庆红岩,不仅在漫长的等待中经历了2005年中国重卡市场的低迷,其本身也从当年的重卡市场第三的位置,滑落到如今的第六,位列北汽福田之后,几乎掉出重卡市场的“第二军团”。

  因此当审批这个最后的门槛迈过时,合作各方的迫不及待也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在如今迅速了结的背后,上汽、依维柯与重庆重汽三方都已经等了太久。

  艰难重组路

  脱胎于原“中国重庆重汽”的重庆重汽,在2002年12月,由德隆国际和其旗下的湘火炬分别出资2000万元和2.55亿元,与其合资组建了红岩重汽。其中,湘火炬持股51%,德隆国际持股4%。

  此时的重庆红岩,以1.2万辆的销量和5.1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重卡市场的老三,也是除一汽、东风外,“第二军团”的领军人物。

  但仅有斯太尔一个平台的重庆红岩,也开始意识到自身在产品和资金上的隐患。

  2003年12月5日,意大利依维柯亚特公司与重庆红岩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共同开发生产高中档重型汽车,目标是到2008年年产销重型汽车4万辆。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重庆红岩的命运开始变得坎坷。2004年上半年,大股东德隆国际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让双方的合资变得前途难卜。湘火炬随后收购了重庆红岩中德隆国际4%的股份,增持到55%。但此时的重庆市政府,已决定重组重庆红岩以摆脱德隆阴影。

  随后,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即开始着手为重庆重汽的资产重组,在他的主导下,2004年7月,重庆市国资委从湘火炬手中回购了红岩汽车的10.37%股份。到2005年1月14日,重庆方面回购剩余股份,彻底与湘火炬分道扬镳。

  已有的市场份额让重庆红岩成了香饽饽,在此过程中竞争参与重组的除了依维柯,还有长安集团、上汽集团,甚至一汽集团的身影也闪现其中。

  本来按照重庆市政府的想法,长安集团同为本地企业,一度成为选择的重点,但重庆红岩在产品引进上的需求让依维柯优势凸显。此时,在曾任上海市经贸委主任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作用下,急于补上商用车短板的上汽集团参与进来。

  在重组的过程中,从湘火炬回购股权无疑成为重庆方面头痛的事情,德隆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里,重庆市政府的回购行为一直没有结果;而上汽集团的出现为事情带来转机,作为汽车行业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上汽集团无疑对重庆市政府回购湘火炬的股权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终结果是上汽集团、依维柯和重庆重汽决定三方成立合资公司,重庆红岩的重组似乎开始走上正轨。不久就传出消息,上汽集团已经在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园黄茅坪附近征地建设新厂,用来生产重型卡车发动机项目。上汽与依维柯双方曾经因争夺重庆重汽而“兵戎相见”,现在却在同样的商用载重车项目上握手言和。

  基于三方合作的前景,上汽、依维柯和重庆重汽于2004年9月启动了以合资合作为主要内容的“908”项目。2005年7月12日,上汽股份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下属的依维柯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50:50的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26日,时任重庆重汽董事长的黄勇在一次内部小范围的会议上通报了上述三方合作的新进程。据黄勇介绍,“时间表已经制订,具体合资方案正在紧急制订中。”2005年6月1日,黄勇在昆明再次透露:“三方合资方案正在进行中。”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进行中,而按照当时的规划,年内合资公司就有可能挂牌成立。

  2005年12月,三方签定了《合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入20亿元,形成年产重型汽车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的规模。2006年7月8日,三方完成了合资重组合同和法律文本的谈判和草签,并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但是,上汽和依维柯准备设立的“上汽依维柯商用投资有限公司”,却因为未完成审批,使上汽、依维柯重组重庆红岩的合资合同、章程及有关协议不能正式签署;而审批被卡,正是因为依维柯的合资名额之限。

  2004年6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其中第48条规定:“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而此时的依维柯在江苏已有两家合资企业,分别是南京依维柯与常州依维柯。

  这样一来,依维柯在中国的商用车合资名额成为惟一的阻碍,而依维柯早已着手从产品开发滞后、销售状况不佳的常州依维柯退出。

  2005年,急于在商用车上有所作为以弥补其产业链“短板”的上汽集团,开始扮演“急先锋”的角色来为合资道路扫清障碍。但上汽集团收购常州依维柯却遭遇困局,常州方面并不愿就此退出,因此对上汽集团开出了“全部承担常州依维柯债权、债务”的苛刻条件,这意味着上汽集团会多掏几亿元的现金才能完成收购,上汽集团显然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

  面对这一障碍,三方不得不暂缓脚步,合资随后陷入了僵局状态。最终逼得急于组建三方面合资公司的依维柯走上法庭,与常州方面对簿公堂。2005年8月,意大利依维柯将其中国合作伙伴常州客车集团告上法院,称其涉嫌挪用合资公司资金,并要求解除双方合资协议。

  2006年7月,经过一年的协商,依维柯和常州长江客车解除了合作协议,但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依维柯以1美元的价格向中方转让其在常州依维柯所持有的50%股份,而依维柯391系列客车底盘、12米系列客车等技术也都留给了常州长江客车厂。

  不久后的8月份,商务部外资司正式发布公告,上汽股份与意大利依维柯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公司正式获得批准。

  2006年10月16日,上汽、依维柯和重汽在重庆签订最后合资合作协议。上汽依维柯以1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重庆红岩汽车公司67%的股份,然后三方共同增资到20亿元,在北部新区建立年产值100亿元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至此,重庆红岩的重组项目几经波折,终于扫清了所有障碍,仅剩发改委审批通过的最后一关。

  事实上,2006年7月18日,就在依维柯退出常州依维柯的同时,重庆红岩就召开了上汽、依维柯联合工作组参与红岩管理启动大会,“上汽、依维柯联合工作组”就此正式进入红岩汽车公司参与管理工作。

  重庆红岩某中层干部当时曾透露,“他们来了30多个人,已经介入了生产、销售等重要的部门。但现在只有建议权,还没有决定权。”

  重庆市北部新区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显示,2006年8月5日,重庆市北部新区“908项目平场工程顺利动工”。 按照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8月的公告,从2006年7月1日起,已经对重庆红岩视同完成合资重组,并共同进行经营管理。三方同意由上汽、依维柯组成联合工作组,在9月30日前的过渡期内进入红岩公司,协助红岩公司现有管理层,处理有关红岩公司的经营业务,参与红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以利于顺利实现融合过渡。

  但发改委的这“临门一脚”却来得略显迟到,直到2007年4月底,屡经磨难的重庆红岩项目才正式取得了发改委的批准。

  红岩重生

  经历了这样的波折,难免让人存疑:究竟是怎样的项目,能够让合作的三方如此执着?这个项目又将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好处?

  对于重庆红岩而言,尽管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目前的家底也依然雄厚,但这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却同样不小。2004年重庆重汽生产汽车15500辆,同比下降3.6%,销量17029辆,全集团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同比下降21.2%,当年市场份额首次降到5%以下。

  2005年市场份额虽然回升,但受重卡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销量下降到13942辆。2006年销量虽然达到1.81万辆,在重卡市场排名第六,但却比第五名北汽福田的3.19万辆整整少了1.38万辆。这样的局面,恐怕并不仅仅是因为德隆系倒塌的影响。

  最大的问题来自产品。多年来重庆红岩仅有斯太尔一个产品平台,虽然也做了很多适合中国用户的改造和技术提升,产品品种也有上万种。但总体上说,这个技术平台仍然是比较老的斯太尔平台,这个平台上的红岩产品和其他斯太尔产品的差异性不是特别大。

  可以说重庆红岩在产品上的后继乏力已经相当严重,而开发后续产品又面临资金的匮乏。相比之下,同门兄弟陕西重汽和中国重汽却在德国曼和沃尔沃的帮助下蒸蒸日上。

  借此次重组之机,重庆红岩无疑可以一举改变“缺车型、少资金”的困顿局面。用重庆重汽负责人的话讲,“上汽的资金与管理+依维柯的技术+红岩的生产线”无疑成为重庆红岩心目中的完美组合。

  按照协议,新重组成立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3亿元,其中上汽依维柯占67%股份,重庆重汽占33%股份。

  “产品的引进是合资的重中之重”, 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勇明白表示,合资首先解决的就是产品升级问题。

  重组后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在渝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茅坪组团内新建占地684亩的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预计建成后形成4万辆重型卡车的生产能力,其中依维柯原装车4000辆、混装车(依维柯驾驶室+红岩底盘)2.6万辆、红岩车1万辆。

  这三种在规划中划分明确的产品系列,正如重庆红岩在公司远景规划中所表述的,“保持现有红岩、斯太尔系列产品生产并不断进行适应性改造,形成产品第一平台;用引进技术和先进总成提升现有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占领国内中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国际市场挤压,形成产品第二平台;合资合作初期通过采取SKD、CKD的生产方式小批量生产引进系列产品,逐步实施国产化进程,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形成产品第三平台。”

  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全也表示,“合资后的红岩将会有三个产品平台”,在这三个系列中,依维柯品牌攻取高端市场,引进依维柯技术和总成改造的红岩、斯太尔品牌占领中端市场,而在现有基础上生产的红岩品牌主要面对低端市场。

  同时,新成立的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8亿元,股权比例为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占60%、菲亚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占30%、重庆重汽占10%,合资经营期限30年。在占地300亩的生产基地上,将形成年产1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利用依维柯技术生产的大马力发动机,也将为重庆红岩的产品提升提供助力。

  资金也是重庆红岩重组后的一大收获,自从红岩2004年离开湘火炬后,在资金来源上一直不是特别乐观。重庆红岩和上汽、依维柯合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寻求更充足资金来源。

  产品研发、产能提升、技术改造,甚至员工培训,这些急需资金的地方,随着重组的完成都有望得到缓解。重庆红岩正在着手的扩大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能力的计划,也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此外,郭全还表示,红岩合资后,这个由上汽、依维柯和重庆重汽三方共同组建的公司,也一定是由三方派的管理人员共同管理,这就为重庆红岩在管理机制上的变化带来想像空间。这个身处内陆的老企业,除了资本和产品之外,在机制上也需要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正因为合资带来的希望,重庆红岩在远景规划中提出,2010年要实现年产销汽车4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其中整车出口4000辆;产销大马力发动机4万台,其中为重型车配套2万台;产销变速器15万台;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利税11亿元。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开始走上正规的重庆红岩,似乎信心满满,但能否真正实现自身的重生,如何实现1+1+1>3的效果,还要看另外两个合作伙伴怎样作为。

  依维柯的取舍

  在整个重组的过程中,最吸引依维柯的无疑是重庆红岩的生产能力。当年的“中国重庆重汽”一分为三时,重庆重汽较之陕西重汽和济南重汽,无论在技术还是市场份额上,都要强得多,2000年至2002年一直是紧随在一汽和东风之后,成为“第二军团”领军企业。

  到2004年受德隆系的影响,重庆红岩滑落到重卡市场第六的位置,但多年的口碑和技术、生产、销售的基础仍然不可小觑,而更大的吸引力,还来自中国商用车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

  对依维柯而言,其在全球商用车领域地位卓然,拥有从轻卡、重卡到客车的全系列产品,但在中国,依维柯仅有的两家合资企业——南京依维柯和常州依维柯却都不尽如人意。不仅在乘用车领域一直无所作为,商用车领域也仅有南京依维柯的客车还算不错,常州依维柯的销售状况更是让依维柯恼火。

  更重要的是,依维柯在中国的商用车产品仅有客车和南京依维柯的轻卡产品,面对国内如宇通、金龙这样的客车巨头,依维柯旗下合资公司的市场份额难与其全球地位相匹配。在市场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的重卡领域,依维柯更是几乎无所作为,这也成为当初其与重庆红岩接触的初衷所在,依维柯曾直白地表示:“(依维柯)希望尽可能快地进入中国的发动机和重卡领域。”

  从地域上来看,依维柯的两家合资企业都位于东部,甚至都在一个省内,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市场,这两家企业的辐射有限;而伴随着中西部的开发和基础建设的兴起,无论是卡车还是客车的需求,都让依维柯不能再偏安一隅。

  尽管重庆红岩此时也处在困境之中,但其在重卡市场的口碑,和多年经营下的生产能力与销售网络,不能不让依维柯动心。从2003年的合资意向,到德隆系崩溃后的重组竞争,依维柯始终对重庆红岩难以忘怀,即使面对合资名额之限,也不能阻止依维柯的决心。

  即使在国外商用车巨头纷纷退场的2005年,依维柯仍旧一如既往地坚持合资之路,甚至没有动过推而求其次、以技术输出参与的念头。

  联手上汽、退出常州,依维柯为了重庆红岩的项目,付出的代价可说不小。连起诉合资对象这样前所未有的方式都用到了,决心可见一斑。

  外资公司来中国当然不是做活雷锋的,每一分的投入,都意味着背后的回报。在依维柯看来,重庆红岩无疑是一个能下蛋的鹅,而借此傍上上汽这棵大树,也为其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毕竟上汽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有了这个合作伙伴,重组重庆红岩恐怕只是依维柯的第一步。

  也正因如此,在重庆红岩项目上,依维柯显得格外大方,不仅国产高端重卡、建立发动机工厂,还给重庆红岩提供技术,允许红岩以依维柯的驾驶室加红岩底盘生产混合车型。除了显示诚意,恐怕依维柯也明白,如奔驰、沃尔沃之流的名牌重卡尚且在中国所售有限,自己在合资公司中更大的利润,还要来源于大量的中端产品。

  在此次合资的三方中,依维柯作为重头之一,却始终不多言语。这家已经进入中国19年的企业,也明白了闷声赚大钱的道理。在退出常州依维柯的事情上是利益所系,不能不出声,但现在既然取舍已定,也就无需再多说了。

  上汽雄心

  与依维柯不同的是,上汽集团对重庆红岩的青睐之处,颇有些救急的味道。面对一汽、东风两个竞争对手,上汽补商用车短板之急几乎是刻不容缓。

  在乘用车领域呼风唤雨的上汽,商用车却一直是心头的隐痛。上汽通用五菱虽然成绩斐然,但仅限于微车市场,旗下的上海汇众引进双龙的重卡技术,形成“陆舰队”产品系列,但年产能不过6000辆,如果按照销量计算,在六大厂家垄断95%的重卡市场不过杯水车薪。

  随着对重庆红岩的成功重组,上汽集团一举进入国内重卡市场的第二军团,收获了重庆红岩现成的产能和销售渠道,比起自己重新建立一个重卡公司要轻松得多。更重要的是,红岩的品牌和口碑仍在,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也是上汽集团最为看重的。

  虽然目前重庆红岩已经滑落到重卡市场的第六,但基础仍在,上汽集团挟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不为此担心。其真正用心所在,是在收编红岩后,如何整合旗下的商用车资源,以真正实现乘用车、商用车“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上汽公关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商用车是上汽‘十一五’的重头戏,整合国内外资源,东西联动,是上汽的谋略”。她还介绍,上汽股份明确了“一大一小”的战略布局。“一小”,即巩固上汽通用五菱的优势,继续发展微型车;“一大”,就是指对重庆红岩的重组。

  同时,收编的重庆重汽还给上汽集团带来地理上的优势。上汽股份明确表示,在重型车领域将以西部开发和东部集运为目标市场,快速做大在重型车领域的产销规模,实现在商用车市场的领先优势,并计划2007年形成汽车生产能力100万辆,其中商用车达到20万辆,力争2010年形成4.5万辆重型卡车的产销规模。

  按上汽依维柯红岩项目的规划,这4.5万辆的年产销规模中,重庆生产基地就占到了4万辆,也就是说,上汽集团的重型卡车计划中,上汽依维柯红岩将独挑大梁。

  就在重庆红岩重组项目取得进展后,上汽集团开始整合旗下的商用车业务,重庆红岩这个重点项目,也将被纳入到上汽集团的上市公司中。

  2006年6月13日,上海汽车发布资产收购公告,表示将收购上实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所持有的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汇众)50%股权(12.05亿元)、上海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万众)50%股权(2.7亿元)。

  上海汽车在公告中还表示,此次收购将加快商用车整车业务资产的整合,促进核心零部件业务的发展,提高公司在该领域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半年后的2006年12月22日,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召开了置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股份)核心资产后的首次股东大会。会上,该公司高层表示,重卡合资企业上汽依维柯红岩的产权未来将纳入上市公司。

  “董事会已经决定将上汽股份与依维柯的合资公司置入上海汽车。”上汽股份资产经营部副经理谷峰说,“未来将视与依维柯公司谈判的结果,来确定如何整合重型车方面的资产。”

  2007年1月,上海汽车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议,上海汽车决定以2500万美元向控股股东上汽股份收购上汽依维柯中方股权,以此将重庆红岩项目纳入旗下。但当时该合资项目仍在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过程中,因此在上海汽车定向增发和资产收购时,上汽依维柯股权仅在未来拟收购之列,当时还未能列入收购名单。

  随着4月重庆红岩合资项目获批,此项收购应当也开始进入操作之中。就在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挂牌前,2007年6月2日,上海汽车再次发布公告,通过了关于设立商用车技术中心的议案,将设立“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暂定名),作为公司的非法人分支机构,2007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约2.1亿元人民币。

  该技术中心将主要从事商用车整车、发动机和零部件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测试与评定等业务,并逐步形成商用车整车改型、新车型集成开发、原创新车型开发等能力。

  至此,上汽集团旗下的所有商用车业务都整合进入上海汽车这个上市公司,使得上海汽车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业务间取得均衡,上汽集团的商用车发展战略逐步明晰。

  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这样一个被认为是三方完美结合的项目,最终随着上汽集团的商用车战略布局完成,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在重庆红岩漫长而曲折的重组之路上,经历了德隆系的危机,也经历了中国商用车市场的低迷,伴随着2006年起重卡市场的复苏和发改委的审批通过,上汽依维柯红岩似乎开始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家重组的企业正如当初外界所看好的那样,开始步入正规。但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能否在上汽依维柯红岩身上重现,仍旧有待观察,而三个不同企业的磨合,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德隆 | 黄奇帆 | 黄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