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么顺?
这就是已经建成的长安街绿波带的效果。什么是“绿波带”?就是在不拥堵的正常情况下,开车在一条主干线上行驶,信号灯会依据来车,自动调整变换,放行信号会根据主要车流像绿色的波浪一样由近及远。
“绿波带”的形成可不那么简单,信号灯的联网系统控制是前提。
目前,全市五环路内的单点控制路口的智能化信号系统改造已经完成,五环路内1260处路口全部实现了系统控制。明年,石景山、海淀五环外地区的智能化信号系统建设工作也将启动。
其实,信号灯区域集中控制,还只是北京交通管理智能化的一个缩影。自1999年以来,本市已累计投资11多亿元,用于智能化交通建设。指挥调度、室外交通诱导、民警现场执法,无不体现着高科技和智能化的成果。
——矗立在全市各立交桥、主要路口的巨大电子显示屏,通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粗线条来显示道路的实时交通状况,为路面司机提供交通诱导。
——新型的无线手持POS机,实现了交通执法数据实时上传、交通违法和机动车信息联网查询、现场打印《处罚决定书》等多种功能,一线交通民警的单兵执法能力大大增强。
——新建成的北京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了环路事故的自动报警。安装在二、三、四环路的交通事件检测器,可以对路面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一旦路上突然发生事故、遗撒或其它意外,画面自动切换至现场,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调遣最近警力前往处理。
人性化管理里“造”出时间
2002年7月的一天,安贞桥上发生一起两车剐蹭事故,司机下车拨电话,等候交警到现场,4分钟后,事故车在交警的协调下撤离现场,20分钟后,路面交通恢复到事发前的通行速度。
2007年7月2日,《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实施的第2天,雍和宫桥上也发生一起类似事故,双方立即将车挪到不碍事的路边。从事故发生到撤离现场,仅用时1分钟,正常交通基本未受影响。
一起事故的处理时间减少3分钟,对交通的影响时间减少19分钟。
据统计,北京每年20%的交通拥堵都是由交通事故引起的。个别事故车为大多数正常行驶的车辆让路,体现的是大局意识;同时,事故车车主也感受到快速处理带来的方便,现场不再扯皮,拿着彼此签好的协议书到保险公司轻松办理赔,结案周期11.2天,比《办法》实施前缩短35天。
其实,靠着提高管理手段、推行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不仅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也让北京的道路更加畅通。
从2003年起,交管部门在执行全国“两会”等重大勤务时“分秒必夺”,精心计算代表车队途经路口的时间,在代表车队行进间隙放行社会车辆,减少了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影响。在中非论坛期间,这种计算更是精确到秒。
“此路不能通往东二环”、“去东二环东便门桥请走北京站街”。通惠河北路通车后,从东单到建国门短短一公里多长的路段上,安装了六七块提示牌。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增设交通标志近1万块、信号灯79处、护栏40公里、安全岛47处,施划标志线1726公里。
而从去年12月开始,市交管局更是针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设置四条“高压线”:酒后驾车、非司机开车、闯红灯和“涉牌”违法,即无牌,套牌,假牌,故意涂改、污损、遮挡号牌等。凡是涉及了这四种主观恶意性强、社会危害性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的,都将依法严肃处理。
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22日,北京共查处酒后驾车违法行为12987起,其中1414名醉酒司机被依法拘留。随着北京交管部门坚持严格管理,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大幅减少,今年以来仅发生了10起,死亡11人,而去年同期为40起、45人。因大货车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大幅下降。市民的守法意识不断提高。
“事故少、秩序好、道路畅通、群众满意,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市交管局局长宋建国说。
多条连接线伸进大型社区
随着望京地区进入开发高峰,人口不断入住,大型社区的拥堵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市委、市政府从规划伊始就全盘考虑,2003年12月,望京西路一期通车。望京西路外接北四环,内接花家地大街、阜通东西街、广顺南大街和湖光东街等五条道路,成为出入望京地区的一条重要交通道。
南起安苑路、北至沥青厂南路的惠新西街立交桥通车,虽然全长不过1.32公里,但却对缓解亚运村地区交通拥堵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去年,广顺桥内环第二出口的开通,又增加了一条望京到城区的连接线;正在建设中的阜通桥,横跨四环,将连接三环路和望京;湖光中街立交和阜通东大街则将增加望京地区的进出通道……
加上原有的北湖渠桥、广顺桥、望和桥、大山子等出入口,各条道路犹如从望京地区伸出的一条条触角,使这个大型社区的拥堵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交管部门继续完善望京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新设30多处信号灯,施划标志标线上万米。
包括望京地区在内,近年来,市交通委还陆续启动了北苑、奥体公园、回龙观、中关村、CBD、亦庄、德胜门等几大重点地区缓解拥堵专项整治方案,32条新建道路和11座立交桥陆续施工建设。全市还完成宣武门路口、燕莎桥下等46处拥堵路口、路段的工程改造;完成航天桥、联想桥等100座立交桥下空间整顿;密云琉辛路等98处危险路段也陆续治理完毕。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的交通拥堵,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已经达到307万车辆、而且每天还在以1200辆车的速度增长的现状,大多数北京人都能够理解,多年欠下的交通“债务”不可能期望在一朝解决。积小胜为大胜,先是一点一点地治标,为最后治本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5年来的疏堵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策。
链接
北京的疏堵之路
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道路交通的压力愈显突出。20年来,北京比较集中的拥堵时期先后出现过四次。
第一次拥堵时期是1984年,城区道路还没有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北京市民第一次尝到了“堵”的滋味。面对滚滚车流,人们更多的是惊讶。那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是17.7万辆。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马不停蹄地修路、扩路。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城区的道路有了相当改善,二环、三环、四环已经成了城市主干道,一大批城市快速路、高速路纷纷开工建设。
然而,机动车保有量也在迅猛增长,并突破100万辆。1997年,北京又发生了第二次比较严重的拥堵。
2003年8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是二十年前的11倍,北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第三次交通拥堵压力。压力不仅来自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还有市政工程的大量施工,交通勤务量的日益繁重,交通警力的严重不足……第二年,全市正式打响大规模的疏堵战役。
2007年5月26日,300万辆。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再创新高。从建设道路主动脉到打通道路微循环,从科技中抢时间到人性化管理里找出路,北京的疏堵之路可谓越走越宽。RJ173
8月17日至20日,北京进行空气质量测试,采取了按照单双号行驶、减少公车出行等措施,每天路上少了约130万辆车。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逼近310万辆,减去130万,就是180万辆。而2002年7月,北京机动车的保有量恰好是180万辆。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