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近几年陆续访问了德尔福、TRW、阿文美驰、SKF、大陆集团、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数十家国外著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分析这些国际一流企业的业绩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零部件行业,很多供应商本身就是专利技术的持有者,因而在与整车厂的合作中有话语权;其次,他们更认同系统和模块供应商、多元化供应商的角色,既在某些领域做专做强,也培育技术和市场多元化优势,他们有制造总成和整车的能力却愿意服务于整车制造商。
9月12~15日,记者应麦格纳斯太尔动力总成和整车集团的邀请,对其在奥地利格拉茨的总部、设在LLZ和Lannach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了参观和采访。与记者曾经采访过的企业不同,麦格纳旗下的这两家公司,既有整车业务,又有零部件业务,它作为供应商,其服务领域大大超过传统的界定。
麦格纳:一个0.5级汽车供应商
这个说法是业界许多人士对麦格纳的定位,指其提供的服务介于整车厂与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之间。
麦格纳是于195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后起公司,成长速度惊人。2006年,麦格纳以总销售额242亿美元成绩,在世界汽车部件供应商中名列第四;在全球有83000名员工,以及遍布在23个国家的235个工厂、62个研发中心。麦格纳可谓是全球最多元化的汽车供应商,可以向轿车和轻型车提供设计、开发、生产汽车整车、系统总成、模块和零部件的服务。其中,最能体现麦格纳多元化经营特色的是其研发并装配整车和开发动力总成系统。而承担这两部分任务的主力则是麦格纳斯太尔动力总成和整车集团。
麦格纳斯太尔:甘愿为人做嫁衣
斯太尔这个名字在国内汽车界可谓无人不晓,三大重汽和潍柴、杭发引进的斯太尔重卡以及发动机技术,让斯太尔成为国内商用车市场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很多人以为斯太尔是一个单纯的重卡品牌,其实从1926年开始生产汽车以来,斯太尔是以中高档轿车产品著称。早在1934年,斯太尔就与另一早期生产汽车的厂家合为一个公司,汽车品牌为斯太尔(STEYR)和PUCH。二战结束后,为发展国民经济,政府鼓励斯太尔制造商用车和农业机械。在1998年,麦格纳全资收购斯太尔成为其子公司,斯太尔原有的重卡产品和技术转移到德国MAN公司,但继续延续了在整车开发方面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汽车制造工程服务,以及大批量、柔性化生产服务。
记者了解到,麦格纳斯太尔与奥迪、宝马、克莱斯勒JEEP在汽车开发、整车生产、模块和零部件供应等方面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公司建有4个整车装配厂,为上述公司做代工生产,年产能达26万辆乘用车;其中全球销售的宝马X3全部在斯太尔生产,年产10万辆。由于生产品种繁多,装配线均采用柔性化生产,记者在现场看到,克莱斯勒300C和JEEP品牌产品4种车型混线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面对记者提出的麦格纳斯太尔为何只加工生产别的公司的产品而不做自己的品牌,公司负责人解释说,主要是尊重客户的意愿,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整车制造、整车工艺等知识,并可以向有需要的客户提供服务。而这些大牌整车企业之所以选择麦格纳斯太尔为其代工并做一些变形车的开发,主要看上了斯太尔长期以来在整车制造能力、模块化供货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麦格纳斯太尔采用的虚拟开发模式,可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欧洲,开发一个新车型的时间大都在3~4年时间,而虚拟开发模式可将时间缩短至17个月。
麦格纳动力总成:生产、开发并举
2005年,随着特思玛国际公司和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的合并,麦格纳动力总成公司正式成立,主要向用户提供发动机、变速箱零部件,四驱系统,系统集成工程服务系统等。
在零部件生产领域,麦格纳动力总成保持着独特的优势:其开发的分动箱产品的配套量,在欧洲全驱/四驱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发动机配件柔性飞轮的年产量达1000万片,占据全球市场30%以上的份额;年均400万台的水泵和300万台的油泵产量领先业界。
与大多数国际零部件集团注重技术提升带动企业发展一样,麦格纳动力总成借助所属的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ECS)和系统集成工程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为客户提供全套的汽车工程服务,即从研发、测试,到小批量生产以及系统集成;另一方面可进行发动机、传动系统、工程软件的应用性开发。记者了解到,上述两个开发基地都可以做小批量的整车及总成生产、测试。
记者注意到,世界著名的发动机设计公司AVL的总部也在格拉茨。与AVL着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不同,麦格纳动力总成的优势在于帮助企业进行制造能力的提升。其基础条件有二:一是完善的测试设备和测试道路,二是可以组装实车、实机运行测试。
麦格纳重视中国市场
据麦格纳亚太区负责人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麦格纳的主要市场在北美;到2000年,新兴市场转移到欧洲;今后,亚洲市场将成为麦格纳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麦格纳在中国已建立了19个工厂、6个工程公司,大部分产品系列在中国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产能有望继续扩大。
麦格纳斯太尔有关人士向记者表达了愿意帮助中国自主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愿望。他认为,中国车企打算用低价策略打入欧美市场是不可行的,用户不仅需要合理的价格,也要求较高的质量。面对着欧洲认证的高门槛,中国汽车商可选择与独立的工程公司合作,实现高于标准的改进。为此,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透露,他们已经与一汽大众、上汽集团、陕汽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准备为中国车企提供工程服务,帮助他们通过包括碰撞实验在内的欧洲测试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