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如果没新思想,能否传播新故事;如果没新故事,能否传播新语言;如果没新语言,能否传播新细节;如果没新细节,能否考虑新行当
在合资轿车、本土轿车、跨国卡车、中国客车如火如荼的公关气氛熏陶下,本土卡车传播试图摆脱传统、单一的宣传与说教模式,初显五个渐变——暂称卡车传播“五项准则”。
一是质与量准则,即“不求曝光率,但求影响力”。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卡车特喜欢“多”:人头多,意味着预算多;产量多,意味着收入多。宣传也是多多益善,追究“报刊上有文、广播里有声、电视中有影”。在每月考核、半程总结、年度表彰时,也多以发稿多少论英雄。
这些见报稿采的是领导讲话、会议内容,写的是“开门红”、“四季歌”、“传捷报”,多是“写谁谁看”。
笔者观察,沃尔沃卡车的传播不多,每月两三条,但一条是一条,不仅有传播的核心信息和展开信息,还有纵深的背景和思想,显得丰满和深邃。作为新兴企业,要追超老牌企业,最有空间和机会的切入点和比拼点,兴许就是现代化的营销传播思想与手法了。
二是传与受准则,即“说了什么不重要,听进什么很重要”。中国卡车主流思想中,“我是什么”很重要。这没错。按照国外营销大师的说法,这属定位问题。但问题是,中国卡车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把自个设计成“我是什么”,而不是市场和客户需要的“我是什么”。于是,“你说的”不是“我爱听的”,等于没说什么——还不如不说。
显然,“我是什么”不重要,“受众心目中的我是什么”很重要。这就好比说,卡车厂商一味地说“我的卡车技术领先、质量稳定、经济省油”,而客户群实际需求一批“干半年就能收回本、赚到钱”的卡车。这也不难理解,尽管有厂商的轰炸式报道、推荐手册和营销顾问,卡车客户买车还要拽上老师傅到专营店选购的情形。
三是宣与传准则,即“宣传创意化,传播平民化”。多少年来,中国卡车擅长照本宣科、套路化的宣传,不工于把主观宣传企图隐藏在客观传播艺术中。精英毕竟只是中国民众的少数分子。多数卡车用户还不懂“国际化是啥洋玩艺儿”。因此,卡车传播少灌输概念,多演绎通俗;要善于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
四是繁与简准则,即“把复杂的简单化,把简单的简易化,把简易的简洁化,把简洁的情趣化。”浸浴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本土卡车喜欢含蓄和铺陈。搞宣传多穿深靴戴高帽,写文章多龙头凤尾猪肚,常把半句话说成三句话,把一句话说成十句话。可惜这种“中国功夫”,连对卡车堪称内行的老外也看不懂。
一个欧洲卡车人曾抱怨:问中国卡车的一些问题很简单,只需回答“YES”或“NO”,而你们总是环顾左右而言它。其实,我们的先辈一直倡导大道至简。只是当代卡车人没学好、没学到家罢了。
五是旧与新准则,即“企业形象的传播”等于“形象地传播企业”。翻看厂家的卡车报道,除几个时间、地点、人物还算熟悉外,其余或是领导讲话的摘录版、浓缩版,或是枯燥的技术参数、性能介绍,长篇累牍,不厌其烦,仿佛不长不重要,不长没分量。宣传企业形象,不忘把企业老板搬出来;宣传企业文化,不忘展示青年人跳街舞、老太太扭秧歌的图片。传播最忌模板化、庸俗化。
我为什么至今仍清晰地记起“解放村”、“福田街”、“东风乡”之类的新闻报道,多亏少数老一代卡车新闻工作者当初刻意追求的新闻化、故事化、形象化、生动化。
最后,与传播人商议:今天的卡车传播,如果没新思想,能否传播新故事;如果没新故事,能否传播新语言;如果没新语言,能否传播新细节;如果没新细节,能否考虑新行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