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日开始,
海南使用专用号牌的公务车辆,将陆续到属地车管所按普通车辆号牌自动选取程序选号,更换为普通号段车辆。更换号牌工作将于2008年1月底全部结束。
应该说,海南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进步就进步在打破了车牌所代表的公车的特权符号上,让公车车牌从“外表符号”上,与一般车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公车特权的根子是坐在车子上的人。试想,如果我们不加以对公权力的监督和防治,光靠换掉一个车牌能解决问题吗?这样也太小看公权力的自由度和影响力了。公车之所以出现种种违法违规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公车使用者、享受者权力欲望的膨涨,而非公车本身。社会上对公车问题的“熟视无睹”,说到底是对公车特权滥用的麻本。据笔者乐观地估计,公车换牌后,可以增多的不一定是公车特权的消失,而只是徒增一些“卫兵挡列宁”的故事罢了。
当然了,防治公车特权,从形式上采取一些办法也是可以的。比如,公车的外形上(如车型、排气量等)能不能再朴素一点呢?能不能硬性规定,节假日公车一律封存呢?这些也都是形式上、符号意义上的,但效果会不会比简单地换一个牌子的号码来的实在些呢?
既使我们充分肯定公车换牌的进步意义,那么,换牌后的公车出行更加“方便”了。以前老百姓还能从车牌上看出是不是公车,是哪些部门的公车,但现在公车们就是从身边过、就是停在眼前,老百姓也是认不出来了,那么,对于公车的特权,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放纵”呢,是不是把以前的“一眼认出式”的监督的好形式也给改了呢?
其实,公车特权,所特之处,岂在车牌?让车辆挨板子,有点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