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势难当 无奈市场不买账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除了汽车产销总量持续上涨、整个行业效益提升之外,贯穿全年的主线之一就是节能减排了。
环球: “全球变暖”现象加剧
节能减排之所以成为今年的主要用语,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已经变成无法改变的事实。刚刚在印尼巴厘岛结束的全球气候会议上,“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表明通过节能减排的环保措施来遏制全球变暖已经变成地球人的共同心声。在国际油价即将突破100美元/桶的情况下,节能环保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涉及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节能减排的环保问题上不能不提到汽车行业,因为全球变暖主要是汽车尾气导致的,也是目前环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传统汽柴油车大量排放CO2。因此,汽车节能也就是控制了CO2排放,节能也可算作广义环保。
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的通知中,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因为汽车用油占据了整个社会用油的一半以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我国各大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华尔街日报》近日也发表文章称,中国现有的1000万辆卡车致使中国空气受到极大污染。
国家科技部长万钢日前在一次大型的论坛上称,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至1.5亿辆,国家一年至少需要4.5亿吨原油,其中汽车用油占国家整个用油量的55%(约2.48亿吨)。
政府: 相关措施陆续出台
效果: 小排量销量不升反降
尽管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不计其数的工作岗位,但相关部门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对汽车行业加以规范和引导,汽车行业的发展将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据悉,由国家发改委强制性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19578-2004)于2005年7月1日顺利发布实施,至今乘用车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到2006年底,累计节约汽油约11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70多亿元,而进入2007年后,乘用车降低油耗的作用更加明显。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2006年与2002年相比新车的全国平均燃料消耗量从2002年的9.11L/100km,下降为8.06 L/100km,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平均下降了11.5%。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目标。
中国乘用车年销量大关已经突破500万辆,占据了整个汽车销量的7成,降低乘用车燃油消耗意义重大。受国家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出获得良好效果的鼓舞,国家发改委日前又公布了,《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20997-2007,简称《标准》),并定于2008年2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总质量在3.5吨以下,通常为9~12座的轻型商用车,在我国主要包括为轻卡、轻客等。目前它们的年均销量在100万辆左右,标准正式实施后,我国轻型商用车的平均燃油消耗量可望减少10%~15%。
尽管政府部门在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工作,但市场也是相当残酷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排量≤1.0L的较为节能的小排量车今年累计销售仅13.4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反而下降28.87%。
产品: 价格高 选择少
质疑: 作秀成分大
尽管政府部门在不断推进节能环保工作,但相关企业似乎并不是很热心,但表面功夫还是做得很足,打着“节能、绿色”旗号的产品满天飞。业内人士分析,节能环保车型销量不大,各大厂家对此并不是很“感冒”,即使是投入使用的节能环保车型,也是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
今年10月15日,在今年10月25日所举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此次展出的各类新能源汽车100余辆,实际展示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成为了历届新能源车展中整车最多、种类最全、面积最大的一届,但会上所展示的车型中已经投入量产的车型寥寥无几。
而在今年11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必比登挑战赛上,80多辆采用世界领先技术的车辆参加了在上海郊区汽车会展中心周围道路上举行的拉力赛,让人充分领略新能源车型和技术的前瞻性,但事实上这些新技术、新车型已经投入使用的几乎为零。
即使是被称为环保车型标志的一汽丰田普锐斯,其在国内的表现也还称不上成功。当然,普锐斯在国内以近30万元的价格投放市场不是为了销量。说实话,普锐斯在中国每月不足200辆的销量与其在北美10月当月销售1.6万辆的数字不可同日而语,丰田在中国投放普锐斯更主要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而新近投入使用的混合动力思域近27万元的售价,高出普通汽油车10多万元,这连东风本田高层也表示,不指望混合动力思域有多大销量。分析认为,这两款被称为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型的高昂价格很难让普通消费者接受,对节能环保的推动意义自然打折扣了。
除了混合动力车外,柴油车也是未来节能环保发展方向。此前一直主张大力发展柴油车的一汽大众目前有偃旗息鼓之意,使得发展柴油车的声音马上低落不少。当然,柴油难加和油品质量不高,这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柴油车的发展。专题 文/王灿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