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记者 邱灿
经过痛苦的碰撞过程,长安与高校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突破以往短期片断合作,开创了中国汽车产学研新路径
| |
“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徐留平环顾四周,提高了声音,对台下来自全国6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和代表们说,“我们要互相合作、互相选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抓住当下汽车工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产学研合作桥梁,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价值。”
2007年12月13日上午,长安—高校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长都假日酒店举行。接手长安工作将近2年的徐留平当天兴致特别高昂。因为此举意味着长安与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6所高校正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汽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 |
表面上看,校企合作并非新鲜之事。1986年,德国大众汽车出钱在同济大学设立了一个汽车专业,意在为上海大众培养技术人才。而就在长安与高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前后,亦有一批合资汽车公司展开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但是无一例外,所有的合作仅仅限于一些短期项目或者流于形式。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身为十七大代表的徐留平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长安与高校的产学研深度联盟是水到渠成之作。
自2006年8月开始,长安汽车已经开始谋划与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经过从北到南与中国各大高校的紧密交流,终于与上述高校达成了汽车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密切结合的关系。长安集团主管研发的副总裁朱华荣回忆一年多来的历程说,这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碰撞过程。尽管朱不愿意详解其中辛酸,但是显然,还有一些著名高校没有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的原因就在于对方还不能理解这种合作。
| |
从2008年起,长安汽车集团将每年拨出5000万元专款支持这一战略合作,合作年限至少为5年,有的长达10年,而之前,长安与高校的合作皆为短期合作。长安启动此次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希望将其整体的研发力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2007年年初在日本设立了研发中心后,长安已经构筑了三国(中国、欧洲、日本)四地的研发体系,拥有3000人的研发队伍,先后搭建了六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平台,推出了自主研发的6款概念车和10款整车产品。
当天上午签约之前,所有与会嘉宾一同前往长安汽车第5工厂见证长安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的下线仪式。这也是中国第一款正式量产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的下线。如果说,这是长安汇聚全球研发资源实行自主创新的结果,那么未来,它在自我研发能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与国内高校的研发合作将使长安进入一个新研发时代。
在整个签约过程中,一直担当主持角色的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总经理张宝林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也表示,尽管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是这至少是公司与高校达成的高度一致的共识,未来长安与高校的合作范围一定更大,程度一定更深。他说:“这对加快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安的目标是,未来三年里,将陆续投入120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并陆续推出30款整车产品和12款发动机。到2010年,长安产销汽车将达200万辆,其中自主研发的汽车将达120万辆。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毕竟2007年长安的整体产销还没有达到100万辆。
产学研联盟将助长安一臂之力。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对《汽车商业评论》说:“产学研联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重要手段。长安与高校的汽车自主研发合作正在迈向更高层次。我们的合作将为中国汽车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