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商业评论 > 动态更新

艰难的握手 中国汽车产学研新路径

  尴尬

  很久以来,不仅是汽车工业,整体中国的产学研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中停滞不前。

就在长安与高校签署协议的前一天,在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一次汽车论坛上,上海交大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的院长倪军还对《汽车商业评论》表达了对中国产学研现状的失望。

  这种现状就是中国的汽车产学研环境和国际严重脱轨。要么企业派下来一个项目,给大学些经费,大学就开展研究。这种松散的合作无法为企业带来长线的提升,对大学来说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沉淀,因为大学的长处不在短期项目上。

  倪军说:“在国外,产学研一般建立在中长线合作的基础上,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属于CASE BY CASE,这是一种与企业战略严重脱节的合作。”

  参会的克莱斯勒全球副总裁John S.Felice也佐证了倪军的说法。他在接手《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克莱斯勒与全球的很多大学开展了广泛的、长期的合作,包括在中国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但中国的汽车企业,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显然不够。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批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把技术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外的专家和机构上,多数企业对国内的高校并不感冒。一家企业原定的产品开发时间为24个月,而最后,由于合作高校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最后产品上市的期限拖到了70个月。这成为中国产学研的一个笑柄。

  客观上说,企业产品研发计划与高校作息时间无法一致是企业和高校的合作难以和谐的最大原因。一款汽车的研发时间大致是24个月,最多不超过42个月,而高校每年要放两次假,在时间上,企业和高校无法步调一致,期间参与研究的学生有的毕业离校,还会造成人员的断档贻误时机。

  企业不愿意与国内高校的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主观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管理层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你用了外国科研机构,没研究出成果,上面不会有人怪罪你,但是你如果把钱投给了中国的高校,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企业决策人的失误。”

  最终,企业的选择是:宁可花大价钱给国外的学校,也不太愿意选择中国的高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徐留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