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汽车业仍然以两位数的增长成就着世界汽车工业全年成绩。2008年中国车市又如何?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没有大的意外,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导引下,预计2008年汽车产销量将逼近1000万辆大关;考虑到钢材等原材料涨价、进口车价格坚挺等因素,2008年国内汽车价格下降的幅度会减弱,价格将趋于稳定。
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7年乘用车市场发展很快,据分析人士认为,其主要的带动因素是私人购车比例不断增加。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进入私人需求为主的阶段。
紧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经济发达的二、三级城市的汽车市场也开始迅速启动。二、三级市场,地广人多,消费潜力十分巨大。许多汽车厂家已经盯上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在不放弃大城市的同时,努力开拓二、三级城市汽车市场。
专家分析认为,汽车市场在私人消费的拉动下,将在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8年我国汽车消费仍将继续两位数的增长,产销或可突破千万辆大关。
但是,我们也不可或视一些突发性因素。2007年有两大热点,即油价上涨和法定节假日调整,就直接或间接地对车市产生了影响,并且或多或少的将继续影响着2008年的车市。
根据国外市场经验,如果油价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对汽车市场的冲击会很大。例如美国1974年石油危机时,油价上涨达两倍,对当时美国车市的打击非常明显。而我国2007年11月1日油价调整的幅度并不大,汽、柴油零售价每升仅约提高0.4元和0.46元。按私家车每个月行驶1000—1200公里,平均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个月油费上涨50元左右,这在车辆的总使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次油价上涨对汽车销售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未来不确定的国际油价和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汽车业难保不出现震荡,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系列突出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
零部件产业仍然掣肘整车发展。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重复分散、集中度低、配套单一。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只为一个整车厂配套,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8月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近6000家,其中,80%以上的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下,年营业收入在一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万元以下的却高达2700家,集中度低,生产成本高,无序竞争严重,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自主品牌竞争能力有待提高。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的局面。几年前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之低和利润之高吸引了诸多的国内企业参与,目前轿车自主品牌有40个左右,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溢价能力低,其利润率基本上都低于乘用车企的平均利润率。另外,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在品牌相关指标中与合资品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散、乱、差”局面短时难改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2006年,前10大汽车企业销量占总量的84%以上,其余120多家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国产汽车品牌已超过80个,而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也只有47个本土品牌。美国乘用车制造商只有15家,而我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存在,年产销200万辆的企业也将面临重组。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汽车工业是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型行业,节能减排是世界各大汽车集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要保证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得下大力气推动节能、环保、安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尽快出台有利于汽车业健康发展具体措施
以上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如何解决,这几年讨论颇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零部件产业应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要弥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含量较低、研发能力欠缺、企业规模小等短板,当务之急是政府出面组织零部件产业的高新技术攻关。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联合协作,找准市场空间,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迅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在关键领域协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
制定实质性政策措施,鼓励汽车企业自主创新。尽管国家已出台了鼓励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框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使得多项鼓励政策至今难以落实。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鼓励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质性政策措施,如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贷款、税收、用地和购置设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趋利政策”;取消一切针对自主品牌实施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打造国人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心,进而提高汽车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要改变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避免结构性过剩问题,政府应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不是要限制优秀的企业进入,更不是保护现有的落后企业。目前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一个月仅生产几辆车,这些企业对汽车产业的贡献非常小,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产能,要加速这些无效产能的退出。而对于新进产能的调控,应以较高的技术门槛限制,防止低技术含量、低质量水平的重复建设。
对生产和消费新能源车实行鼓励政策。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汽车厂家都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但是,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没有消费者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新能源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我们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为了提高环保水平,政府应对生产和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鼓励政策,比如减免税收、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