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中国汽车业 更应关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汽车业一直有“工业中的工业”之称,这里的汽车业,毫无疑问是汽车制造业。之所以称其“工业中的工业”,是因为汽车制造业几乎囊括所有工业领域:从冶金到化工,从机电到电子,从空气动力学到人体工程学……林林总总,但凡是工业,总能和汽车扯上关系。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竞争越发完全,从竞争的根本上看更应该是第三产业,更需要向服务业看齐!

  我花钱,我要享受!

  许多车主在买车的时候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满足。从一位车主的抱怨中就能体会到车主的普遍心态。

  那位车主不止一次地跟我抱怨,说他在4S店受了气,他就想不明白了:“明明我是客户,我拿了十好几万买一辆车,销售员还爱理不理,好像我还要求着他卖车给我?等我买了车吧,每次车有点啥小毛病,我还得好言好语求让他们给我弄好,我怎么就想不明白,我要是拿着这十几万去商场买衣服,去餐厅吃饭,那我能享受到多好的待遇啊?不说十几万,1000块钱的一顿饭,那享受都是五星级的,只有人家看我脸色的,哪有我看人家脸色的。”

  出于职业的本能,我很想反驳这个看上去不太合理的比喻,但又实在找不到反驳的足够理由,因为他的理由很充分:都是消费,所不同的只是消费对象——衣服、食物或者是汽车,为什么就偏偏在消费汽车的时候得到如此待遇?

  一定会有人给我这个理由:十几万的车就相当于十几块钱的饭,服务也就只有那个档次。我也想过,但很快被自己推翻——买上百万的豪车照样受气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汽车业内多数从业者,依然站在制造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虽然各种各样的服务口号、服务理念、服务品牌层出不穷,但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处在需要用,也可以用产品刺激消费的阶段,所以,以产品为本位的经营策略是厂商必然的选择。无论是德国品牌精于产品技术,还是日韩品牌精于产品营销,本质上,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这种经营策略的最终目标很明确:让消费者接受产品。

  但是,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刺激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绝对不会是产品。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街边小店里的回锅肉和什么官府菜里回锅肉味道真的有什么差别吗?搞不好街边小店还更香。

  换一个跟汽车消费更接近的例子:王府井一楼的箱包,除了个别大牌,很多都能在荷花池或者别的批发市场买到,价格便宜很多,但为什么多数人还是会去王府井买?很简单,一样的产品,我多付的钱,买的是服务。

  换句话说,人们不在红牌楼的大卖场买车而去4S店,目的就是得到更好的服务,而如果大卖场能提供像百货公司一样的环境,才能真正和4S店抗衡,并且促进4S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事实上,国外很多大型百货公司都有专门销售汽车的楼层。

  当然,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在汽车市场逐步成熟的基础上,也就是产品不再是刺激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就像每个百货公司货架上的产品大同小异一样,每个经销商展厅里的车也没有本质差异的时候,产品附加服务的差异化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已经有经销商,特别是同品牌同区域的经销商注意到,但因为整个市场关注的重心依然在产品,即便是那些以“服务品牌”形式出现的服务概念,如“微笑”“关爱”“用心”,在汽车业内算是创新,在其它服务业内早已是常规。

  一句话,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到了成熟的高级阶段,汽车服务业尚处在起步的初级阶段。

  

(责任编辑:马中强)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