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汽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51.3%股权,双龙SUV国产化的消息开始断断续续地撩拨着行业的“神经”,但每次都像在上演“狼来了”的故事。
据上周的《美国汽车新闻》报道称,双龙汽车公司将从2008年底开始在华生产双龙SUV享御(Kyron)的改进版本。
当《财经时报》记者就此问题向上汽集团求证时,上汽公关部人士称,“这是双龙公司的事,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而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新闻部的工作人员则以“还没有接到通知,要问双龙”为由,拒绝记者采访。“应该没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600104.SH)董事会秘书王剑璋的态度比较肯定。
不可避免地,双龙国产一事,再次被披上了扑朔迷离的外衣。
上汽憾事
2002年和2003年是中国SUV的黄金时代,尤其是经济型SUV,得到了市场的极大青睐。
在2003年“非典”的阴霾下,被戏称为“皮卡加盖”的经济型SUV却一路直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SUV市场的“井喷”,令国内汽车企业在惊喜之余,更是对这一诱人的市场跃跃欲试。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有30多个SUV品牌,生产企业数十家。
但作为中国汽车业巨子,上汽却没有参与分享SUV“第一桶金”。“我们当时主要跟两个合资企业走,很少想自主生产。”王剑璋对《财经时报》说。她所指的两个合资企业是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
新“成员”韩国双龙汽车的到来,似乎使上汽投身SUV市场的竞争指日可待。
2004年,上汽成为韩国四大汽车公司之一双龙汽车的控股股东,这使财大气粗的上汽在高端SUV层面的技术缺口得以弥补。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是世界最早也是最著名的SUV生产商。
一时间,几乎没有人怀疑上汽要生产国产SUV,毕竟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至少能减少双龙SUV成本的30%。加上成熟的技术水平,国产的双龙SUV对中国SUV市场所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
而上汽高层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要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作为以SUV生产制造起家的韩国双龙来说,其对上汽自主品牌的提升作用自然难以忽视。在2005年的上海车展上,双龙命名为“龙腾”SUV概念车揭幕,这是双龙汽车首次以上汽成员的身份出现。
国产多舛
尽管双龙何时国产,一直是行业津津乐道的话题。媒体也不断揣测上汽推出国产双龙SUV的时间,但每次上汽都以“无为”的事实使此事不了了之。不管是上汽还是双龙,从来对国产SUV事宜不置可否。
在云里雾里之时,上汽已错过了中国SUV市场意气风发的两年。有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SUV累计销售8.27万辆,同比下降 5.76%。政府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出台,加上燃料油消费税改革,到2005年汽车厂家和消费者进入对“油老虎”SUV市场理性认识的阶段。
而在处理韩国双龙汽车劳资关系上,上汽也不能省心。在进入2006年后,双龙工会频繁的罢工更是令上汽焦头烂额。2006年7月韩国双龙汽车工会担心技术流失和员工失业,集体罢工长达48天。为此,刚加盟上汽不久的前通用中国董事长兼CEO墨斐,扮演了“救火队长”角色。
“与韩国那边一直纠缠不清,暂时没法国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会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并不认为上汽能够国产双龙SUV,只是“宣传而已”。
但王剑璋则并不认为韩国双龙的劳资关系是影响双龙国产的主要原因。“双龙一直都是从韩国进口,国产的市场培育需要很长时间,我们会考虑。”她这样对《财经时报》说。
稀释的优势
中国SUV在2005年走到最低点之后逐渐明朗起来,去年更是以疯狂的速度激增。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和2007年,SUV的市场销量分别为23.81万辆和35.74万辆,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21.23%和50.3%。
“中国SUV市场还是会朝上走,现在是中国SUV的成熟发展期。”长城汽车(2333.HK)新闻部赵伟朋对SUV市场充满信心。他告诉《财经时报》,在经过2005年对新车的理性认识时期之后,目前,“市场竞争更完善、成熟、规范和理性”。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今年SUV的市场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中国的SUV有很大的市场。现在的SUV市场划分更细,有越野功能很强的四驱,有时尚的两驱,也有介于两者间的跨界型。SUV在分割轿车市场,所以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他说道。
对此,以生产SUV起家的长城汽车已经摩拳擦掌。“我们已经为08年做好准备。”赵伟朋对《财经时报》说,长城的SUV产销蝉联五年冠军,08年计划将推出5款新车,以现有的市场占有量及经验实力,“长城对未来非常有信心”。
但对上汽来说,双龙SUV的产品优势却似乎随着市场的发展而逐渐稀释。
目前市场也在朝柴油SUV发展,这使得双龙的柴油SUV优势不再明显。“双龙在国内市场份额小,即使国产,产量也不会大。”分析师贾新光说,“而且现在市场分得很细,不会有太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