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人杂志专区 > 动态更新

中国石油工业体制须打破垄断

  引言:如果不理顺石油工业体制,市场化定价可能最终会沦为石油巨头圈钱的工具,资源价格改革的真意也会被扭曲

  来源:《汽车人》  作者:黄超

  年年闹“油荒”,今年特别早。3月份,柴油荒已经突破珠三角,走向全国,蔓延到湖北山东等地,甚至包括从未遭到柴油荒袭扰的上海

就连北京地区周边也出现卡车、货车排长队等候加油的场景。

  就在很多媒体按照往年的经验推测,“油荒”之后将会迎来油价的新一轮上涨之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3月24日,中石油和中石化同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表态:“当前国内成品油资源充裕,可以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不会出现去年11、12月份柴油供应全面紧张的情况”,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成品油生产和进口力度,保持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稳定。

  两大石油巨头的表态的确有效,各地市场的柴油批发价格应声下挫。其中,北京和广州价格下跌幅度在300元/吨左右,成都市场跌幅更达20%以上。

  平心而论,今年“油荒”并没有与涨价“结伴”,是与现在治理通胀问题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今年前两个月的CPI受到雪灾影响,攀上了增长7.1%和8.7%的高点,通胀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可以理解政府必将控制油价,要求石油巨头保证供应。

  然而,油价始终是悬在汽车业等诸多行业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如果通胀压力得到控制,新一轮油价上涨恐怕会卷土重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并不是油价一涨就万事大吉,否则资源价格改革就不会拖了这么久都难以解决。

  资源价格改革本意

  长期以来,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水等基础资源上实行的是低价策略。现在中国冒着风险满世界找油找矿,还时常遭遇买家提价,但最终向国内用户提供的是低价资源,这直接导致企业缺少节能动力。如此扭曲价格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在当前通胀压力之下,政府不得不延缓资源价格改革,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资源价格改革势必会启动。

  其实,中石油、中石化早有推行定价市场化的意图。今年年初,石油业曾一度热炒石油定价法改革,其中原油定价法被传为最有可能实施的办法。所谓原油定价法,即盯住世界主要产油区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综合国内炼油行业平均成本、行业平均利润后,再确定国内成品油零售价。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巨头当然希望尽快推行价格改革,不必像现在这样每次提价都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然而,石油巨头的欲望很快就受到了抑制,因为政府公开表态要控制成品油价格。

  就公众利益而言,如果不改变石油巨头基本垄断行业的格局,只是单纯推行市场化定价,等于把定价权拱手送给垄断企业,最终形成的恐怕不是市场化定价,而是垄断价格,而这种做法也等于将巨额利润送到垄断企业的钱包中。这些钱中到底有多大比例会上缴财政、利益由全民共享?又有多少会被垄断企业自行吸纳消化、成全这些企业的高薪?

  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如果不理顺石油工业体制,市场化定价可能最终会沦为石油巨头圈钱的工具,资源价格改革的真意也会被扭曲。

  垄断不等于安全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石油行业并非绝对垄断,因为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自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开放,民营企业可以参与竞争,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目前成品油仍需全部通过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向所有企业批发,这一规定还不断得到强化。今年3月初,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表示要加强上游油源的管理,限制没有成品油批发资格的地方炼厂进行批发,其“所产成品油要严格执行交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集中批发”。

  原本不少民营企业会选择向地方小炼油厂买油,但现在这条路子被堵住了,这些企业不得不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通过“批条子”买油,而且关系还要硬,否则根本拿不到“油源”,因此陆续转行或者破产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奢谈民营企业与两大集团之间竞争,何其之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国石油业采取垄断方式有道理,因为这将保证国家资源的安全。然而,石油行业到底需要不需要垄断?

  实际上,由于垄断企业缺少竞争,国内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很容易导致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缺乏效率和服务意识,不能灵活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另外,《瞭望》新闻周刊曾在《警惕部门利益膨胀》一文中也指出,“由于行政力量保护,垄断企业内部治理普遍存在严重缺陷,隐含着重大经济风险,‘中航油’、‘中棉储’以及国有银行大案要案不断等,就是集中体现。”因此,把垄断与安全划等号恐怕不妥。

  产权多元化

  我们不妨来看看世界各国的石油工业体制,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的并不少,但基本是以产油国为主,中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所以更应该借鉴欧美等非产油国的石油工业体制。

  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较早,早期曾有众多私人企业从事石油开采和炼制,后来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收购兼并,逐步占据全美80%左右的市场份额。20世纪初,标准石油公司因涉嫌垄断被判令解体,分为10家公司。目前美国主要有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德士古等跨国石油巨头。

  欧洲的石油工业主要是二战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国有公司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例如英国石油公司、挪威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和埃尔夫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这些拥有实力的国有石油公司逐步实行私有化。不过,石油公司私有化后,政府仍然通过法律保持对其一定程度的控制。另外,欧洲石油市场比较开放,国际各大公司在这些国家都有一定份额。

  从欧美的石油工业体制可以看出,其共同特点是市场较为开放,石油企业主要是以私有企业为主,但政府会对其有一定的控制。

  对于中国来说,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石油工业,而不是放任自流至于产权问题,短期内私有化比较难,但可以在国有控股为主的基础上,引入内资竞争者;且如前文所述,垄断也不等于安全,所以不建议中国在石油工业上采取垄断的办法。

  如何打破垄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尽述,不过以下4点不容忽视。

  首先,需要引入新的竞争主体,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可以先向内资开放,再考虑是否向外资开放;其次,明确能源主管部门的职能。虽然此次“大部制”改革中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但实际上,在石油巨头对价格有很强影响力的现状下,国家能源局在成品油定价权等问题的管理上受到诸多限制;再次,取消对油气公司在地域上和领域上的硬性划分,这种人为划分限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取消政府定价和调拨系统,并逐步引入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定价机制,也就是专家一直呼吁的成品油价格改革。

  这样的体制改革势必会涉及到很多利益主体,而且是强势利益主体,其推进过程自然要比单纯的资源价格改革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

  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表述:“能源领域实行多元化投资产权制度。”不过,“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领域,实行国有资本控股为主体的投资产权制度。”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已经悄然开启了产权多元化大门,未来如何让法规发挥作用,最终打破垄断格局,恐怕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