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进口汽车经销商和他们的联合组织正在努力向政府部门提意见,希望改变进口车市由跨国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近日,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负责编写的《进口汽车市场管理实施细则》(草案)(下称《草案》)已基本完稿,并将呈报商务部。
记者了解到,《草案》是对实施3年多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下称《办法》)的修订。主要进口车品牌经销商针对《办法》允许的授权销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草案》如获批准实施,进口车市场目前被跨国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将有望被打破。
法规造成外方垄断经营
2005年开始实施的《办法》规定,从事汽车品牌销售活动应当先取得汽车生产企业或经其授权的汽车总经销商授权。这一规定的初衷虽然是规范进口车市场秩序,但同时也使外方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因此一直备受争议。
根据《办法》,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国内成立了独资或者绝对控股的销售公司作为进口汽车总经销商。而通过《办法》赋予总经销商的权力,国外汽车厂商轻易地取得了在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并网销售控制合资企业。业内人士指出,跨国公司在获得销售权后,就完全控制进口车,甚至是合资品牌的销售,由此造成相对于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不平等竞争。
质疑还集中于垄断经营对进口车价格的影响。一个代表性观点是,在关税大幅下降、配额制度取消、人民币升值、对美元汇率降低的利好背景下,进口车的价格却不降反升,都是由《办法》中部分条款造成的。消费者由此不能得到竞争市场的好处。
2007年9月,商务部委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起草《进口汽车市场管理细则》。今年初,有商务部官员公开指出,《办法》实施两年多来,暴露出一些诸如厂家、商家地位不平等,特别是跨国公司垄断进口车市场等问题。对于合资企业内中方在销售上话语权缺失,现在有必要进行完善。而实施细则将支持有条件的经销商直接从国外汽车企业进口汽车。
国际厂商应对挑战
一直关注此事的著名汽车评论员钟师向本报记者介绍,围绕着《草案》的编写,一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博弈正式拉开,而正面的交锋已经开始。上周,中国WTO研究会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召开了欧系品牌进口汽车总经销商会议,这是中外相关代表首次大范围地就此进行正面磋商。多家国际汽车厂商参会应对业界的质疑。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徐秉金在会议上说,外资垄断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后,中国汽车企业进一步丧失了与外资谈判的筹码。同时,由于国外汽车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也将逐渐失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兴趣。因此,中国必须在开放汽车市场的同时,强化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力。进口车价格虚高的问题也被直接提出。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国际汽车巨头仍纷纷加大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正是因为垄断经营使得国内市场利润远高于国际市场。
据了解,最近商务部计划对《草案》进行评估,希望吸收各方意见,并在网上征询意见。同时,中国WTO研究会还启动了“进口汽车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影响与对策课题及进口汽车反垄断问题研究”,听取行业专家、中国经销商和外国汽车企业驻华代表的意见,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但从目前情况看来,《草案》仍将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商,关键内容的最终确定仍存变数,短期内也难以出台。汽车评论员钟师认为,有关细则估计对中国车市和消费者的作用不明显,但“聊胜于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