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华晨汽车宣布:首批270台中华骏捷出口德国。270不是一个大数目,整个的发车仪式也是简简单单,不过,这次出口的意义却并不简单——该款车型刚刚在西班牙IDIADA完成了碰撞测试,按欧洲E-NCAP的标准,获得了三星,这是自主品牌迄今为止在碰撞测试中的最好成绩。
汽车出口一直是中国自主品牌矢志不渝的一项事业,但也众多车企的一个心结——因为这条路走得实在相当艰难。在中华骏捷出口仪式上,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让现场专注于采访、抓拍的中外记者措手不及,吃了不少苦头。似乎也在诉说,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很多人都无法忘记一年前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惨痛”经历:2007年,中国两款勇敢走出国门的自主品牌轿车——华晨和奇瑞,都遭遇了尴尬:虽然都通过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强制指标ECE,可以进行销售。但在德国和俄罗斯参照NCAP标准的碰撞试验中却获得了低分。这是继2005年江铃陆风汽车之后,中国汽车再次遭遇“碰撞门”。
标准,已经成为中国车企迈向世界之路上的一个坎儿。现在中国好多汽车厂家害怕国际标准。但,逃避不是办法。
“碰撞门”发生后,有许多声音在为这中国企业叫屈,认为所谓碰撞门事件是这些国家为了阻止中国汽车进入所策划的一场阴谋。但有汽车资深人士分析指出,一味以狭隘心理怨恨德国人、俄罗斯人对我们不公平,一来起不到任何作用,二来只会阻止中国车企前进的步伐。我们不如仔细想想与世界其他地区汽车企业比比,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揪住品质大做文章。这恐怕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惯用的低价竞争策略不无关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汽车出售到国外价格都很低,基本上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30%。这种低价优势在中东、北非、拉丁美洲等汽车制造业欠发达、消费水平有限的地区确实很有效,但在欧美等发达市场却成了双刃剑——欧美地区的消费者更重视汽车的安全和性能,我们的产品过于标榜高性价比,反而引起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再加上“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低档”印象,遭遇他们的严格标准和“放大镜审查”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自主品牌汽车仅凭低价,在荆棘丛生的国际汽车市场上显然是无法获胜的。
如何应对?在一次网站的民意调查中,有高达69.39%的人选择了“沉默以对,继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技不如人”不是借口,而应该是动力,越是有难关,就越要攻克。在“碰撞门”事件发生时,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需要10年左右时间,去学习如何制造可以竞争欧美市场的汽车。但华晨在“碰撞门”励精图治,展开绝地反击,对车辆结构、零部件、材料、工艺进行了52项改进,3个月后,花了十几万把尊驰空运到西班牙塔拉戈那省的IDIADA汽车技术测试工厂。(西班牙IDIADA和德国ADAC 都是参考欧洲NCAP碰撞测试标准进行的)。结果,改进后的尊驰得到了20.46分的成绩。(IDIADA的三星是17-24分。)然后,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高调亮相。而在“碰撞门”发生一年之后的今天,华晨再次以完全符合E-NCAP三星标准的中华骏捷进军德国市场。根据华晨的计划,2007年出口了15500辆,2008年努力达到3万辆,差不多要翻一番,2009年的目标是六万辆,2010年十万辆。在骏捷进军德国市场的同时,正在努力开拓骏捷FRV在俄罗斯市场的局面,而下一个大的战略目标是美国,投放2万美元的汽车——只要该车通过了美国安全及排放标准。用祁玉民的话说:没有先进的标准,你永远不可能前进。华晨就是要瞄准最高的标准。美国的加州有着全世界最高的排放标准,而德国是安全标准是最高的。而华晨就是要达到这些最高标准,来提升品质,树立品牌。
由此可见,国外的“标准”也并非都是“拦路虎”。祁玉民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教训比经验更可贵一些,可以提升你很多东西”,如果能经受住了这些“标准”的考验,无疑可以增强了中国车企今后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的信心,至少,这对提升技术有益无害。
回顾欧洲NCAP历史,当1997年首次执行NCAP标准进行测试时,各大汽车公司的车型得到的几乎都是糟糕透顶的结果。奥迪、宝马、奔驰的车型即便配备了双气囊也仅能获得2星或勉强3星。其通病都是A柱、车顶发生严重变形,导致乘员受到伤害。当时只有坚持“吸能分散”(Absorb & Distribute)概念的沃尔沃在那次的欧洲NCAP测试中大获全胜。于是,传统的车身结构设计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厂商纷纷效仿沃尔沃的车身结构设计理念。而我们今天能够享有的更安全的车身设计,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此。
日本车、韩国车开始打到德国去都是一星标准。因此,中国车企的出口之路也注定不会顺畅,每走一步都经历暴风雨也当属意料之中。发达国家一定要把他的车卖到发展中国家,也会阻止发展中国家把车进口到他那去。这是必然的。正如汽车评论员钟师指出的那样:碰撞测试只是中国车厂入欧要过的第一关中的主项,除此还有必须通过的严格排放标准,还有行人保护、旧车报废回收等苛严标准等。即使新车努力进入市场后还会时常遇到像J.D.Power & Associates等民间权威市调公司定期追踪调查发布新车质量调查报告等,每种车都摆脱不了遭到方方面面的考验。因此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将遇到很多考验,出口之路不会是一片坦途。
在此,套用一下高尔基的《海燕》中那震撼世界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中国的车企在暴风雨的考验考验中不断前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