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渠道的影响力,国美电器实现了对制造企业的间接指挥:定制特殊商品、要求优惠政策等。汽车销售领域,处于弱势的经销商能否像国美一样,凭借各区域渠道的掌握,实现与厂家的平等地位,获得更大的权限?
广东物资集团广东汽车市场副总经理李粤认为:“区域限制取消后,集团公司和大卖场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经销商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壮大自己的实力,实现与厂家平等的地位。但厂家不会愿意看到汽车界的国美、苏宁出现,必然会想尽办法阻挠。”海南的一家汽车销售公司黄先生警告道。汽车营销专家向寒松提醒国内汽车经销商,企业公开宣布支持《反垄断法》、解除区域销售壁垒很可能是作秀成分大。
向寒松认为,主机厂宣布解除区域壁垒,并不就意味着放弃对跨区域销售的控制。“现在大多数品牌卖车利润相当低,主要靠维修赚钱。厂家只要把经销商卖到外地车的返利扣掉,经销商就会失去激情。厂家同样可以达到区域控制的目的。”向寒松说道,“没有经销商愿意亏本卖车,让别人去赚售后的钱。”
武汉一家汽车销售集团公司负责人孟先生表示:“主导权掌握在厂家手上,《中国汽车品牌管理办法》确定了厂家的绝对控制权,摘牌、罚款等绳索足以控制经销商。”孟先生指出,厂家不会愿意看到经销商、尤其是集团销售公司做大,会通过各种手段阻止这种现象的产生。而在这个过程中经销商没有办法与之对抗。
记者从某合资品牌经销商处获悉,厂家规定:在一个地区,一个公司只能投资建该品牌一个店。以免该公司掌控该地区的渠道资源,直接跟厂家叫板。细读《反垄断法》,汽车产业“垄断嫌疑”最大的三点,“对产品规定最低售价”、“跨区域不能销售”、“零部件不准外泄及规定价格”,也都指向了控制渠道、限制全国性的高度竞争等单方保护厂家权益的条款。
尽管厂家对区域销售有着规定,全国各地区不少经销商仍然通过各种明暗手段,将产品售卖到“非划定领地”的区域。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说起来是合作,现在更多的是控制与反控制、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