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宏观调控,也由于车市增长速度略有放缓,同时厂家又企望今年能有新的突破,生产数量超过销售增长,库存开始增加,因此汽车经销商面临空前的压力。据相关媒体报道,只在6月28日、29日、30日3天,厂家批发增量达到惊人的 152619辆,接近6月销售总量的1/3。
汽车生产希望以均衡的方式进行,尽量少一些波动,更不要大起大落。生产受到外部干扰较少,但是汽车销售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呈现较强的季节性波动和非季节性波动,所以需要一定的库存来缓冲。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对销售量进行尽量准确的预测,但是预测中往往会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
按营销学的解释,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在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下,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信息出现扭曲并逐级放大,导致越来越大的波动。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赶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最下游的客户端相当于鞭子的根部,而最上游的供应商端相当于鞭子的梢部,在根部的一端只要有一个轻微的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在商业经营中,零售商为了能够应付客户需求的波动变化,特别是不愿意出现脱销,往往把历史和现实销售情况加以参照,然后在预测订货量上再加一定的余裕,而批发商也会出于同样的考虑,进行加量订货。或者厂家直接对上百经销商,每个经销商都抱有同样的考虑,也会出现牛鞭效应。这样,虽然客户需求波动不大,但层层加量订货就将实际需求逐级放大了。
分销商面对价格波动、促销与打折活动、供不应求、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情况,都会采取加大库存量的做法,使订货量远远大于实际的需求量。当市场上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大时,分销商会感觉这些商品将出现短缺情况,于是加大订货量,而一旦需求降温,就会形成积压。
目前,许多汽车生产企业往往采取提成鼓励办法,也就是销售量越大,经销商得到的实惠就越多,这样即使厂家不下“指令性计划”,商家也要尽量往高处走,无形中加大了自己的风险。有的厂家虽然采取按季度订货的办法,但是三四个月的提前量,天有不测风云,期间各种情况都会发生。
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没有简单而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在中国,许多市场信息缺乏供给或不准确、不及时,造成预测时判断失误。汽车厂家都声称学习了精益生产方式,但是生产可以精益,市场却很难精益,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准确判断市场。
现在看,光有一般性的市场预测远远不够,关键是经销商手上应该掌握一批准客户作为预测的“底气”,这是营销的真功夫。其次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比如说厂家知道了经销商的真实销售数量,就可能判断出订货量中的水分,最好除了年度和季度调整之外,增加月度、周的调整,或者尽最大可能减小订货批次,缩短交货时间。另外,厂家和商家在市场预测中,除了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还要预测竞争对手的可能动作;除了预测产销数量,还要关注库存数量、资金占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