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率先启动公务车“交通限行”,从11月1日起上海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上海将由此进行试点后,倡导其他单位和个人参照此举,加快推进公务车改革。
继北京10月13日正式实行新的交通限行规定之后,上海也将从11月起率先启动公务车“交通限行”。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介绍了《关于本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有关汽车节能的,除了控制车辆油耗外,还包括即将于下月开始的公务车限行制度。
自11月1日起,除特殊公务车外,上海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星期一至星期五分别停开牌号尾数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的公务车,限行时间为全天。陈启伟表示,上海将加快推进公务车改革,同时倡导其他单位和个人参照公务车限行原则,每周少开一天车,更多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从而缓解交通压力。
毫无疑问,公务车减少出行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陈燕平曾表示:“我国政府汽车采购金额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4年全国政府公务用车采购金额为500亿元,占到政府采购总金额的1/4;2005年增加到600亿元;2006年政府用于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更高达700 亿元;2007年更增加到800亿元。另据统计,公务车市场占据汽车市场份额高达10%-15%。”
——公务车,好重的“分量”!
毋庸置疑, 公务车限行是国家行政机关身先士卒之举,在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下,又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日益恶劣的交通拥堵状况,这是目前针对公车使用实际情况出台的比较务实的政策之一。相信在试点推广之下,这一限行制度也将逐渐向私家车领域渐渐普及。
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这一政策在具体实行中需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是,如何准确界定 “公务车”?
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车辆管理处有关人员解释:“公务车就是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所有非经营性车辆。”据此判断,公交车、出租车显然不在此列,而诸如媒体单位的采访车等就属公务车,同样要“每周少开一天”。另外,以前有单位为解决公务车不足的问题,鼓励个人购车,并提供大额补助,从而达到“私车公用”目的。那么这种“私车”到底算不算“公务车”?
这位工作人员也谈到了特殊公务车。警务、医疗救护、工程抢险等担负特殊职责的公务用车,包括执法单位的专用公务车,即为特殊公务车。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执法单位”是指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市级单位认定的具有执法职能的单位,其专用公务车向公安部门报批后,在车身喷涂执法标识,如“城管”标识等。这一点也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要是普通“公务车”随便在挡风玻璃上贴上一个“特殊标志”,摇身一变成了“特殊公务车”,那该怎么办?
其次是,公众怎样监督,惩罚如何严格?
公众乃至执行人员目前都无法准确识别公车。公车和私车从外观一样,且车牌差异并不大,普通百姓、公车监管部门乃至交警如何识别公车?认不出公车,就无法对其是否违规做出明确判断,无法判断就无法惩治。难道必须给公车贴上变形金刚里汽车人一样的显著标志,或是在繁忙的马路上设卡检查吗?
“公车限行”不是法律,即使惩罚也没什么力度。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车限行”规定不能等同于行政法规,不能形成法律上的约束力。这也就是说,公车限行主要依靠自觉、自律。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只有无关痛痒的通报批评,凭啥出去办事不能用车,反而让重金购置来的车“趴”在库里“晒太阳”?
要有效实施这一政策,有关部门还需出台多方面的针对性配套措施。否则,“公车限行”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