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车市未来的走势,存在两种对立的判断:乐观派预测在短期消退后迅即恢复高增长,而悲观派预测在短期的小幅波动之后将迎来长达2-3年的萧条期。前者的预测就像一张“画饼”,给饥饿者一个美满的假象;而后者则像一张美丽的“画皮”,在短暂的市场回暖之后,揭开了漫漫市场黑夜的“狰狞面目”。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消费萎缩致使车市也走弱。今年以来,全球车市尤其是北美市场销售大幅度滑坡,殃及欧洲和日本市场,而中国市场亦未能幸免。全球汽车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向下通道。目前的疑问在于:这次市场消退将延续多久?中国市场能否成为全球“避风港”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尤其是后一个问题,更为业界所关注。
鉴于中国消费形态的复杂和全球效应的滞后影响,记者目前还无法明确判断中国车市未来1-2年的走向。基本的感觉是,持续5年高速增长暂时告一段落,国内车市将有可能面临至少1-2年左右的走弱期。
中国市场与其他区域不同,在普及率、消费模式和经济环境方面有其特点。客观来说,基于人口红利因素的汽车刚性需求很大;尤其在普及率较低的背景下,普通民众对于拥有汽车的热情不减。而另外一方面,目前的经济形势增速放缓,一般人的财富缩水,这就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消费信心。上述两个因素合力的结果就是,大家对于汽车的兴趣浓厚,但是目前购买意愿并不坚定。中国市场正处在一个临界点,其走势取决于需求,更取决于有效购买力。眼下去判断后市,的确有些困难。
如何恢复民众的消费信心,刺激他们的买车欲望就显得非常关键。弱市是相对的,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不缺乏基数巨大的内需,也不缺少汽车消费的资金,但是需要给处于迷惘中的人们一个消费理由,即买车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且拥有前景明朗的经济预期。
有人认为,广大的农村将成为低迷车市的“救命稻草”,记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农村,大部分人买车还是基于生产性需求,所以微型车、商用型货车销售占大头;即使是轿车,由于消费力有限,也多是以价格低廉的经济型小车为主。要让整个市场走出低迷,光靠占比不大的紧凑型轿车来推动是不现实的。而借助信贷刺激汽车消费也是不合国情的手段,现金交易的买车习惯等是制约汽车信贷的现实因素。
捂紧钱袋,还是大胆消费,这是一个需要观望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