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 千种故事
第二天气温又低了两度。
老太太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喊疼,却也说不出到底哪里疼。妹妹给母亲用红花油擦身体时,张英林在一边看到母亲疼得扭曲的脸,忍不住转过头来叹了口气。
折腾到中午,母亲终于安静下来。送走妹妹,张英林便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这个月张英林只回了一次自己位于奥体中心的家。照顾母亲的第一年,他几乎天天两头跑,一年后妻子心疼他就劝他搬到母亲家,从那时候开始,他和妻子见面的时间就很少了。“母亲不愿意住楼房,不然早就把她接过去了。”张英林说,“也不能找保姆,她不喜欢外人在家里。只能牺牲自己的生活了。”
作为家中长子,张英林坚持认为自己必须要做出榜样。“我们一家子感情很好,可能大家族里并不多见。”明年弟弟就退休了,也许会接手过去照顾。
“我从来不问弟弟什么时候能接手,我们这一代人很少计较付出。每一家总要有一个吃亏多一点的人,真的去计较,也就没劲了。”尽管张英林对弟妹没有要求,弟妹还是经常来帮他一起照顾母亲。张英林很欣慰。
“我一直对自己说,每家都有每家的故事,万家灯火,幸福总是一样的,不幸的故事却是千千万万,各有不同。” 这句话他常用来安慰自己,其实也是安慰妻子。年轻时候经常几个月外出开车不在家,妻子扛起整个家,给他支持。没想到几十年后他选择照顾母亲的时候,妻子再次默默给了他支持。
“和她结婚那年,我三十五岁。 她是厂里家属的孩子。真的问为什么选择的是她,我不知道。那个年代怎么能问为什么,就是她了。”张英林回忆起和妻子的结识,就像是年轻时的一场梦,情节已经模糊了。他只记得自己当年也是叛逆的,不愿意家里给安排。身边也是有不少女孩子,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小自己九岁的妻子。
下午,老太太精神好了一些,张英林给母亲喝了杯蜂蜜水,就听到女儿张娜和男朋友进院子的声音。张娜个子很高,比父亲快高出半个头,穿着时髦。一进屋子,张娜就叫了起来:“怎么一股红花油味?是不是奶奶病了。”她急匆匆的跑到奶奶面前,然后和父亲喊起来。
父女俩争执了几分钟就沉默了,张娜低声说:“你也感冒了,这么晚了也没吃饭。”然后就红了眼圈。一旁坐起来的奶奶突然说:“我吃饭了,吃的白玻璃,黑玻璃,黄玻璃,大石子……”一下子把一屋子人都逗乐了。
“她爱闯荡,和我当年一样。老是换工作,花钱也大手大脚,和男朋友在一起好几年了才说明年结婚,我心里这大石头才落了。”张英林希望女儿稳定,“两代人两种思想啊,我对她期待其实很高,但是要给孩子自己发展。”
面对未来 珍藏梦想
前年隔壁小四合院住进来几个外国人,有时候张英林也会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大多数时候他在一边帮着烤肉,听这些老外和中国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讲故事,他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但他还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光。有时候老外会来看老太太,带来薯片啤酒然后他们坐在一起连手带脚的比划着交流,讲讲见闻和过去的故事。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我最实际的感受,那就是不开放我家隔壁也不可能住着外国人!”张英林爽朗地大笑起来。
面对未来,张英林说他仍旧有很多梦想。重温年轻时候走过的路,开车再去全国各地旅游,学会英语,学会电脑……但这些梦想都放在母亲百年之后,因为他现在要面对的,还是继续日复一日照顾母亲。
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人生轨迹或许已经不同。然而三十年的岁月,在原地的守候,失望和希望交织,“我六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已经看透了。”张英林又看了看墙上的黑白照片。
“我是不能退的,必须顶着往前做。现在母亲已经到了人生暮年,我就想着好好照顾她,到老人走的时候做儿女的不愧疚,就好了。”他看透的一件事情就是人生不管怎么度过,总要正式最后这一个结局,没人能逃避。
张英林很坦然:“再过三十年我要是还能活,动不了了,我就带着工资上养老院。年轻的一代不比我们,独生子负担重,没人接把手照应。”
夜已经深了,张英林点燃炉火,放下厚厚的帘子。一天结束,明天还有新的一天等着他。
“其实人生就是这么回事。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人也不爱,人就没意思。我知道三十年我只做了一件事情,也没得到什么。”张英林笑笑,然后说,“但如果只想着悲观的事情,人生也就没什么趣味。”
[上一页]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