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李骏 博士
对话人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
不久前,我在北京见到了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博士。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汽车业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也一直在思考美国汽车业遭遇危机的根源,欧洲、日本、中国等汽车工业各自遇到的问题以及世界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希望和业内外多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这些话题,集思广益,以期使中国汽车企业从这场危机中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李骏博士作为资深的汽车专家,对国际汽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也有着深刻的理解。谈起金融危机的话题,他的不少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他传递给我的,一汽产品研发资金投入、人才招聘连年增加的信息,更让我感受到冬日里的一股暖意。
——题记
经济危机对全球主要
汽车工业国家的冲击不同
李庆文: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影响了世界实体经济,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伤害最严重的是美国,由此连带欧洲、日本。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危机将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动。但我看得还不够清楚,今天有幸邀来李博士,想请你从自己的视角谈谈。
李骏:我认为,美国汽车业经受的冲击来自汽车业内部,是由深层次产品和技术结构引发的。美国犯了三个错误:第一,美国政府传达给汽车业和民众一个错误的信号是,美国石油储备丰富,并能长期保持低价。第二,美国“三大”长期把发展大排量车作为主要产品战略,没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型的小排量车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上,产品结构失衡。第三,美国工会认为大型车的利润丰厚,要求持续改善工人福利待遇,导致美国汽车制造成本不断攀升。同样在美国生产一辆车,美国汽车企业的人工成本要比日本丰田、本田高近1500美元左右。我认为,次贷危机是外部因素,只是影响了美国汽车业的资金链,内部因素是他们的产品结构出了问题。
李庆文:美国过度消费的文化必然导致汽车市场过度消费,美国政府传达给汽车界和消费者的错误信号是他们不会出现油品短缺问题。那欧洲汽车业情况如何?
李骏:欧洲汽车业发展比较稳健,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上一直坚持柴油化,短期内可以将柴油作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能源,如何将长期节油战略尽快确定下来是欧洲汽车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奔驰和宝马遇到的问题是,他们长期注重豪华车,尽管有做好经济型车的技术,但如何在短期内实现战略调整很关键。
李庆文:日本汽车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李骏:日本将汽车作为全球性工业看待,重视发展经济型车。日本这次受到的冲击是由于需求量下降导致的。对欧洲存在的问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他们偏重豪华车的战略是否正确?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企业未来该怎么走?这都是欧洲汽车业必须思考的。欧洲缺乏如日本丰田、本田这样的既有豪华车又有经济型车的双品牌战略企业。丰田有雷克萨斯和丰田(TOYOTA)两个品牌平台,产品结构平衡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
美国汽车业危机启示我们
汽车企业必须均衡发展
李庆文:汽车百年发展史中有一个奇特现象,欧洲的奔驰、宝马一直都走高端豪华车战略,经过了几次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后,历经磨难形成了现在的品牌战略。在这次经济危机影响下,他们这样的高端豪华车企业又一次面临能不能坚持原有战略的问题。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李骏:很长时间里,汽车发展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无论是福特T型车,还是奔驰车,有需求才有市场。1972年出现石油危机后,大家注意到汽车发展不能只由市场需求单一因素驱动,必须加入排放法规等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因素。这样就变成由市场需求和法规约束共同影响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这次经济危机对汽车业又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平衡发展。寻求汽车技术、产品结构、企业管理的平衡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事实证明, 通用和福特都足够大,但企业发展严重失衡。
李庆文:我觉得你提出的观点特别好。研究汽车产业发展一般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市场需求引导或决定了汽车产业发展,但当市场需求拉动汽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汽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必然导致第二个约束因素出现,即环境、安全、节能政策因素影响。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会出台有关法规。
汽车产业寻求发展必须注意企业均衡发展战略。我理解你刚才的说法是,第一,平衡好“大”与“小”的关系。第二,虽然汽车产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技术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是不行的。第三,即便你有了节能环保技术,但如果企业效益低下,运营成本过高,也是不能生存的。例如,美国汽车企业能满足严格的法规,但企业运营管理成本太高,内部控制不能适应外部要求,也是没有出路的。我们现在考虑汽车产业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多,变得更加立体。我们既要抓住市场,满足需求,又要解决负效应,平衡好内外部关系,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汽车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美国汽车产业给我们的启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