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上汽和南汽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开始了中国汽车业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资产重组兼并。对于两个背景、文化、经营状况迥异的企业集团能否实现融合共赢,业界充满期盼和疑虑。
上南一周岁了。
胡茂元称,上南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融合可见”。上南合作后,南汽集团今年减亏40%,明年再减亏40%,第三年要实现扭亏为盈。
王浩良坦言,今年上汽为解决南汽的现金流投入46亿元,新建小型发动机项目、A级车平台投入26亿元,遵守了当时双方签署的协议。
“反弹琵琶”终结“南亚”出血点
南汽与菲亚特合资的南亚公司,曾是南汽集团最大的“出血点”。由于经营不善,产品没有市场,到上南合作签约前夕,南亚累计亏损22.2亿元,远远高于资产净值,合资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汽考虑,在轿车方面已经有大众和通用两个伙伴,上南合作后再增加一个严重亏损的菲亚特,势必降低整体竞争力。于是作出了壮士断腕,与菲亚特友好分手的决策。然而,南亚有1200名员工,如何安排,事关稳定大局。
上汽提出了一个利用整体资源解决问题的思路。胡茂元称之为“反弹琵琶”。当时上海大众要上新产品,德方提出在南方再建一个新厂,上汽方面觉得正好可以利用南亚的设备,经过改造,在最短时间里,成为上海大众的新基地。这正是一种集成资源的努力。
12月21日,上南合作签约前5天,菲亚特终于同意与南汽“友好分手”;大众也同意把南亚改造成上海大众的新厂,虽然他们对短时间内能否改造成功半信半疑。
2008年1月,上汽进驻南亚,开始实施改造,短短三个多月过去,4月1日,脱胎换骨的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开始出车。此前,南亚1200名员工都去到上海,按照上海大众的规范进行了全员培训;南亚工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也全部实行了上海大众的新标准。德国大众的董事长到现场考察,非常吃惊。这样高速度的工厂、员工、产品转型,全世界也很少见。
上海大众南京工厂6月份正式投产,当年盈利。10月份,月产量就超过1万台,当地也增加税收近两个亿,这在南亚历史上从未有过。
王浩良十分欣慰:上汽的工作做得好,南亚没有一个员工下岗,过去一个月收入1500元,现在一个月3500元,南亚被盘活了。
荣威、名爵,从对头到“五统一”
上南合作的“切入点”,就是双方自主品牌“荣威”和“MG名爵”的恩恩怨怨。2006年上汽买下英国罗孚公司的车型和发动机技术;南汽则买下罗孚的设备和MG品牌。双方先后推出“荣威”和“MG名爵”两个中高端车型自主品牌,并形成捉对竞争的态势。2007年上海车展期间,得益于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和南汽董事长王浩良的高瞻远瞩,以两个车型拥有同一技术渊源为纽带,上汽南汽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了“全面合作,融为一家”的探讨,并在中央和两个省市领导的推动下与年末实现了重组。
2008年新年刚过,上汽副总裁陈志鑫、蒋志伟就来到南汽,推行和上汽一体化的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研发、统一营销、统一制造。以解决名爵投资过大、销量不足、无后续产品的弊端。
说到统一研发,上汽技术中心和南京、英国的分院,以上海为主,三地联动。总共有1800个工程师支撑自主品牌的研发。设计、产品、工艺都要接受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一种语言说话。
统一制造,上汽“不接受、不制造、不传递有质量缺陷产品”的“三不”质量原则在南京工厂已经深入人心。
统一采购,在平台战略的基础上,通过荣威和名爵零部件统一采购,可以把规模做大,降低采购成本。目前每辆名爵的平均物料成本已经降低了1万元。
最后就是统一营销,名爵和荣威的销售团队共同组建为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营销团队,全权负责两个品牌的营销。经销商的并网销售也在考虑中。
此外,已经停产了三年多的MG英国工厂,今年8月恢复生产,目前已售出300多台高端跑车MG-
TF。
企业文化“融为一家”
上汽拿出4亿元替南汽偿还了对南京依维柯的欠款,充实了南京依维柯的现金流,催生了新车型的上市。今年尽管经济大势下行,但是南京依维柯的业绩仍然提升了10%。乘用车板块发展更快了。
上南合作后,南汽零部件业务进入双方合资的东华公司。上汽一方面年内投资4亿元,壮大一批骨干企业;一方面引进上汽的一些优势企业来合作,用存量吸引增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
原南汽集团总裁,现任上汽集团副总裁俞建伟则以一个“操盘手”的体会说,上南合作以后,应该说通过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融资渠道,上汽对南汽进行了大量的输血。上南合作真正实现了双赢,南京存量资产得到有效利用,上海大众发展问题也解决了。长三角一体化确确实实联动了。税收也好,工业增产率也好,都带动了南京的发展。困扰南汽当年的职工下岗问题,也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正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