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界不断传出各种品牌收购的说法,不论是上汽收购通用,或是奇瑞并购克莱斯勒,多数人都将焦点集中在资本整合事件的“眼球效应”上,而对于海外品牌能否给中国自主品牌带来长久的市场效应这一本质问题缺少深度探讨。
价格:中国品牌的原始属性
过去20年,如果说中国汽车有品牌的话,最大的品牌属性应该就是“低价”,靠这个优势,企业打得了半壁江山,也满足了汽车供应不足、国民收入较低的国情需要。但是,中国汽车企业越来越发现,靠高能耗、廉价劳动力、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不能维持得更久,尤其是在国家加入WTO之后、整个汽车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压力越来越大。
以往,汽车的价格优势,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便宜”,这个品牌含义对于消费者来说最能够激发购买的欲望。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供应匮乏的供给型市场转换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需求型市场,老百姓也随着GDP连续两次翻番目标的实现变得日益富裕,“贵”成为走在小康道路上的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因此,价格便宜,不再是中国品牌的绝对优势,甚至有时“贵”往往成为促成消费者购买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营销专业人士也注意到,许多本土企业在公共传播中,也开始忌讳谈自己产品的“性价比”或“低价”。
国别:中国品牌的独立属性
众所周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在市场营销中缺少的可能就是一个“品牌沉淀”。因此,在美国三大巨头纷纷落马之时,海内外媒体将中国的上海汽车、东风汽车、奇瑞股份等几大实力派集团可以收购海外品牌作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评论。
然而,且抛开并购将面对的美国本地化限制条件、企业整合消化方面的困难和代价,最根本的问题是这种“短平快”的品牌吞并模式能否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历史上,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通用吞并悍马、萨博和霍顿等品牌,福特吞并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等品牌,等等,最终的结局仍不是失败吗?如此看来,在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中,过继别人家的孩子继承家业始终靠不住。
无论如何,中国汽车应该铭记“孩子还是自己生的好”这句话。国家在加入WTO后的加大扶持汽车工业的政策中,明确要求汽车企业国际化中应该突出自身品牌拥有。按照笔者的理解,这就是汽车的“品牌主权”,而真正纯粹的品牌主权“拥有”并不仅仅是在“资本控制”上,纯粹自发的中国品牌才能与中国的国际化形象相匹配,我们不需要借助那点“洋气”来获得世界的信任——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事实,也再次向世界擦亮了“中国”的品牌形象,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必将因为“中国制造”的血统而赢得世人的尊重。
奇瑞:别样的国际化模式
至此,我们能肯定的是,中国汽车一定要打造国际名牌。但是,究竟要不要收购国外品牌?
这里,有一个事实值得中国汽车人注意。不久之前,有海外的汽车经销商曾经告诉过中国奇瑞,“必须用中国奇瑞的品牌,你要换了别的牌子,消费者还不认。”笔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占中国汽车出口量近50%的奇瑞品牌已经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奔驰,其中,“东方之子”品牌在有些国家甚至卖到3万美元以上。当然,这一切基于我国的自主汽车技术符合世界各国的要求——即使在民族工业排外性较强的俄罗斯,奇瑞也成为了当前唯一满足该国苛刻技术标准的中国品牌。
显然,奇瑞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与它在创建之初坚持“自主技术”、“品牌主权”的独立性有关,可以说,奇瑞今天正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国际化道路,但又是最具中国品牌“骨气”的道路。面对奇瑞收购克莱斯勒的传言,笔者深信,奇瑞国际化的模式或目标远不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