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接班
从产业方面看,国际汽车产业的四次重构遵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成长期是产业发展高速阶段,成熟期增长减速,效益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上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汽车业都出现过高速增长阶段。
从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汽车产业全球重构都促进了一个汽车产业中心的形成,而产业中心的兴盛需要经过一段20年到30年的时间。从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力与国情不同,汽车产业转移输入地的汽车产业从成长期至达高峰期所需的周期到来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但整个周期时间大都在20年到30年,没有一定时间的吸收、转化和更新,汽车产业中心就难以形成。
在美国汽车产业链逐渐解体的同时,日本和德国厂商在产业周期中却正在兴盛期。显然,美国汽车产业链解体后,日系德系厂商最有能力瓜分美国汽车产业链的主流价值。
菊与刀抢占全球市场
世界汽车市场在经济危机下哀鸿遍野,在北美市场,日系车的份额在这个当口悄悄地超过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成为北美市场上仅存的巨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头羊,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日系车在全球的影响力。
在已经过去的10年中,日本还没有从银行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几乎长期处于零增长,但日本汽车工业在全球的地位却一日千里。从1999年到2008年,丰田汽车完成了对福特和通用汽车接连的超越,并将全球最高市值汽车生产商的宝座占据至今年的11月;在日本厂商中,本田汽车公司因在美国生产的RV车(Recreational vehicle,即休假用多用途汽车)的畅销,以296万辆的生产量,跃居世界第七位;而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曾经一度陷入财政危机的日产汽车公司,在神奇CEO卡洛斯•戈恩的力挽狂澜之下神奇复苏,成功改组了公司框架,重新以297万辆的年产量,夺回世界第八把交椅,并在很短时间内攀升至全球汽车利润率最高的企业。
而且,不仅仅是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集团,马自达、铃木汽车甚至富士斯巴鲁汽车都在10年的时间内成为极具特色的汽车公司。
更让美国厂商侧目的是,两年来,丰田一家厂商的净利润超过美国三大车厂的总和,甚至在美国车企的主场北美市场上,日系车也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美国汽车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显然,日本厂商并不愿意停止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的步伐,以丰田为例,丰田计划2010年不单要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子,还要争取获得全球15%的份额。
而对于通用来说,不单是把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宝座拱手让给丰田,最大的羞辱还是在于通用在美国国内最能赚钱的皮卡市场上也被丰田逼得节节败退。
当年丰田总裁张富士夫曾认为日本厂商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不会超过40%,因为一旦超过将引发美国的大举反弹。现在日本厂商开始修正这种看法了。他们也在期待,美国国会对于美国汽车工业的裁决——一旦三大车厂倒闭一家,日本车的份额在危机之后必将上升。
德国设计
日本在蚕食美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部分,而德国则在通过增加研发设计投入来加强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控制。
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研发和设计的价值,这也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0%的份额。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重视研发设计并拥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等等。在2000年以后,德国发动机、汽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已经悄悄超过整车工业。
对于德国厂商来说,在美国汽车产业链解体的过程中,与日本厂商拼价格和制造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德国厂商的目标是向产业链上游移动——通过研发设计做大上游控制力。
根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资料,德国汽车工业已经全部采用了汽车虚拟现实技术——所有的汽车制造公司都建成了自己的虚拟现实研发中心。目前德国汽车工业在品牌研发、发动机研发的技术上已经领先于美国、日本。
而奔驰、宝马、大众等大公司的报告显示,以“数字汽车”模型来代替原先的汽车模型,可将新车型样车设计时间从1年以上缩短到2个月左右,开发成本最多可降低到原先的1/10。 而且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应用在零部件设计、内部设计、空气动力学试验和模拟碰撞安全试验等细小局部的工作中。
而且德国正在把设计领域的扩张拓展到整车以外的汽车配件领域。德国马勒(Mahle)集团是世界著名的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商,其产品主要是活塞、气缸、气门机构和各类滤清器。目前,马勒公司在全世界各地共有职工2.3万人,除了斯图加特总部的研发中心外,其美国底特律研究中心主要面向北美市场,圣保罗技术中心主要面向南美洲,东京技术中心面向亚洲市场开发产品,从而形成了一个可覆盖全球市场的发动机和汽配研发网络。
德国汽车工业每年在研发设计领域上面花费超过160亿欧元,而这些投资也随之创造了每年申请超过3600个专利奇迹,目前德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全球专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