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购置税下调相比,国家振兴汽车产业规划中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加快成立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表述并不显眼。但正是这短短的两句话,却隐含了长达十多年的信息。
汽车业资深人士郭俊峰表示,支持自主品牌以及支持自主创新、新源的战略,是长期产业升级的关键部分,它可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10年实现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
“蘑菇”终于长成了树
“当初和外资签约,有两条是写进合同里的。第一是引进技术,第二是要在中国生产。”中国重汽一位负责人说。
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政策,但由于缺乏零部件与原材料工业的支持,本土汽车企业发展缓慢。为了尽快获取技术,实现本土汽车快速发展,于是便有了引进外资的浪潮。
“之所以强调在中国生产,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与整车配套的零部件产业和原材料加工铸造的基础,否则中国汽车事业只是空中阁楼,不能形成本土的制造与研发能力。”该负责人表示。
在外资进入中国10多年后的2000年,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得益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一批合资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奇瑞、吉利与华晨也开始了自主造车的历程。度过2000年~2003年的起步阶段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阵容壮大,开始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并开始出口海外,对中国汽车产业形成更大的影响。2007年,这些曾被形容为“外资耕耘的土壤中长出的蘑菇”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0.2%,超过日系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第一大力量。
零部件基地再造
“自主品牌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抄袭,缺乏自主创新。”业内人士李一表示。由于长期靠抄袭外资汽车外形进行所谓的“研发”,将采购件拼装到车体内,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并由此产生了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积累欠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企业并没有在此一轮的发展中,大面积培育出具备研发实力的系统内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更多依然是靠日本企业供应。
对于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落后的现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让自主品牌企业集中在低端车型领域进行低价竞争,到最后大家都没有实现良好积累。
不过中国重汽一位老员工则认为:“汽车研发依赖于环境中的工业基础,如果原材料质量、铸造加工件工艺水平跟不上,多好的创新与设计都无法进行试验验证,更别提转化为现实。”
也因为此,郭俊峰提出,国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进程有着革命性影响的重要规划。
2008年9月5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印发该通知时已经批准两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长春、重庆、台州、上海、武汉等8个城市成为拔得头筹的第一批出口基地。其中上海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于2008年6月建成揭牌。园区入驻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4个,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排名前10位的有7家。产品不仅配套国内整车制造企业,还为美国通用、日本丰田、德国奔驰等众多国外品牌厂商配套。这正是商务部和发改委希望看到的。
一个能够窥视国家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目的的事件是,2006年,具备良好汽车产业技术的广州市未能中标。其原因是广州日系品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有悖于国家鼓励发展自主品牌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