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裁决中国败诉,但豪华车品牌依然要遵守中国的游戏规则。只不过,这一次制定规则的不是中国政府,而是市场本身。未来判定输赢的不是WTO,而是产品的优劣。
中国败诉。
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WTO)就中国与美国、欧盟及加拿大之间持续了近3年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之争做出了终审裁决。
矛盾的焦点在于相差15%的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
一切都源起自2005年我国出台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其中指出,只要进口零部件总价达到或超过该车型整车价格的60%,将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25%),这与此前10%的关税额度相差了15个百分点。
翻过这一页,既然判决已定,理应偃旗息鼓。可是,围绕着这起诉讼案引发的争论远远没有停息。事实上,很多业内人士普遍担忧,缺少《办法》的保护,如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豪华品牌将大幅减慢国产步伐。
担心主要基于两点:首先,这些品牌再不用为零部件的高关税烦恼;其次,豪华车可以直接进口零部件到国内进行组装,利用零部件与整车进口之间15%的差价对国内汽车市场进行价格冲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外界忧心忡忡的同时,豪华品牌却出乎意料地加快了本土化步伐。
如果说,奔驰宣布2012年在华零部件采购额从2008年的28亿元增至220亿元尚未有可查的实际行动,其竞争对手宝马则实实在在地掏出了真金白银。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吴佩德早在去年年初就曾宣布,除发动机、部分电子零部件和车桥支架之外,华晨宝马绝大多数的零部件都将在中国本土采购。
这一点,在本刊采访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国家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徐长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时均得到了证实。
2007年宝马的本地化采购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80%,达到36亿元,而2008年本地化采购达到了44亿元,本地供应商数也从100家增加到150家左右。除了已知的奔驰、宝马外,沃尔沃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中,继1月份刚刚推出的国产化已达40%的沃尔沃S40 2.0,有消息称沃尔沃S80也即将国产,这还不包括豪华车中国产化率最高的奥迪,据称Q5国产化已纳入日程。
并非豪华品牌们是笨蛋,谁都清楚此次中国败诉后,豪华品牌以进口散件形式到中国组装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之所以逆水行舟,完全是出于市场竞争下的成本考虑,加快国产化步伐实属无奈之举。汽车观察员何仑表示,几年前奥迪的国产化率就已达到40%,但竞争对手奔驰、宝马相继进入市场逼迫奥迪继续提高国产化率。徐长明对此进行了补充,以散件形式到国内组装固然可以节省一定成本,但是跨国企业要想批量销售,就必须依靠国产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价格优势。
在苏晖看来,利用进口零部件与整车之间15%的差价对国内汽车市场进行价格冲击更是天方夜谭。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华晨宝马在2006年的时候员工已达2000人,目前员工人数只多不少,宝马一旦大规模导入进口零部件,华晨宝马将沦为代工厂,必然面临裁员问题,姑且不谈沈阳市政府能否答应,连过华晨这一关都很难,毕竟这几年中方的话语权逐渐在提升。何况,除了奥迪外,其他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建厂时间较短,本土配套尚处完善期,虽然进口零部件符合豪华车在华利益,但国外居高不下的成本也是困扰这些跨国企业的问题。
目前,“败诉后”效应尚未在车市显现,北京鹏远兴业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金书铭指出,国内在产的主流豪华车基本都达到了40%的国产化标准,因此车价并未随着零部件案件的败诉出现明显变动。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远期豪华车价仍将持续走低。不过进口零部件价格降低仅仅是影响未来豪华车价走低的一个因素,更深层次的降价动力来源于可以预见的市场竞争。
端倪已经显现。
今年1月份,奔驰、沃尔沃相继推出了全新车型,国产沃尔沃S40 2.0的价格已经下探到23.98万元,直接瞄准了中高级车双子座雅阁和凯美瑞,而奔驰进口B级车的价格更首次低至30万元大关,一旦试水成功,奔驰B级车投放国产只是时间问题。
由此观之,尽管中国败诉,但豪华品牌并不会大幅度导入进口零部件,反而会选择加速国产化步伐,降低成本保证销量。说白了,无论怎么玩,豪华车品牌都要遵守中国的游戏规则。只不过,这一次制定规则的不是中国政府,而是市场本身。未来判定输赢的也不是WTO,而是产品的优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