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刺激中国汽车产业的最有效办法,仍然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
汽车业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它并不像房地产业那样不受待见,虽然车与房都是家里的“最奢侈的消费品”;汽车人更该感到欣慰,因为在本年度最重要的会议上,关于汽车的话题也是最受重视的重点议题之一。
事实上,从2009年年初开始,为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作为对国民经济拉动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由于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振兴规划率先出台。两会期间,适逢汽车产业调整规划细则出台执行之际,参会的汽车行业代表针对汽车产业的两会提案,自然受到广泛关注。
关键词Ⅰ:公务车
核心关注:政府用车中50%将要求必须是自主品牌
难点:相关政策仍须细化
这是一幕悬疑剧。当一个支柱产业乌云弥漫,政府决心出手力挽狂澜时,会不会带来大家翘首已久的惊喜……自主品牌曾纷纷诉苦,做经济型车会遇到上端车型的挤压,做中级商务车又很难突破,最后只能是越做越死。这种担忧也许是对的,但不应该过于悲观,因为这只是暂时的。
就在汽车产业振兴计划公布1个月之后,国内新的《中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具体措施也或将公之于众。根据媒体披露出来的《细则》内容,措施的重点是鼓励新能源汽车,鼓励自主品牌和创新,鼓励行业重组。为了支持本土汽车品牌,政府将会修改目前政府和机关用车采购在发动机排量和价格上的标准,并强调“优先购买新能源和自主品牌汽车”,政府用车中的50%将要求必须是自主品牌汽车。
《车•经济》认为,公务用车首选自主品牌不但可以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自主品牌的销量,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公务用车大部分是自主品牌的话,将带来自主品牌中高级车的大变局:因为无论哪一个品牌在公务车领域大肆扩张,无疑是给予广大消费者增加了购买该品牌的信心。如果公务用车带头用自主品牌如上汽荣威750,那么,无疑将对750在消费者市场上起到相当大的刺激。
千万不要小看这信心两个字,如果当初我国的公务用车首选的不是德国大众的车型,那么像奥迪这样在国际高端市场中只能算中流的产品,能够在国人心中成为与奔驰宝马平起平坐的大品牌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后政府用车中50%必须是自主品牌汽车的规定是本土品牌,尤其是中级以上自主品牌车型的福音。
关键词Ⅱ:新能源
核心关注:组新能源汽车公司?
难点:要谈拢这样一个利益共享的协和协议,几乎是难上加难……
《车•经济》认为,对两会汽车产业新政策更贴切的理解,并非寄望于瞬间奏效,而是指明行业中长期发展方向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例如新能源汽车规划。
车和油、车和环境的矛盾早已不是一两天了,而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又的确存在“各自为政,力量不强,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解决这样尴尬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屠杰提交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一份提案或许能让人眼前一亮,他建议: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比照研制大飞机的成功模式,实施解决我国能源危机的重大战略,尽快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以集中财力智力攻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全拥有新能源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大市场抢占先机。
组建新能源大汽车公司,确实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眼前一亮。《车•经济》认为,屠杰提出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可以类似于:以市场化操作为原则,一汽、上汽、长安等大集团以一定的股权比例加入,让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参与。但是,难点在于,上述各家现在在新能源车投入上都已有一大摊子,设想一下,要谈拢这样一个利益共享的协和协议,几乎是难上加难的。这唯一的解决途径只有国家意志和政策倾向。
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合组新能源大公司提案唯一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阻止“群雄纷争”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这多少会给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们更多的警醒,来思忖应以何种战略,应以何种合作姿态,面对新能源汽车种种可能的竞争。
关键词Ⅲ:兼并重组
核心关注:整合背后利益链的平衡
难点:重组之所以推进缓慢,更多是因为企业间的合纵连横,牵扯到各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
重组是大势所趋,中国车企重组愈早,就愈能占到先机,这是政府及业界的共识,所以在这样一个车市低潮的契机下,企业兼并重组便成了两会期间的热门词。
有媒体报道,《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文已于2月中旬出台,并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规划细则详细说明了下阶段政府推动汽车产业振兴所将采取的措施,更明确指出: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如果说规划细则里把具体汽车企业数量都明确标定在10家之内的话,可以肯定,政策将辅助部分车企集团在2009年展开一场并购重组大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有多家企业传出要并购重组的消息,如东风与哈飞、广汽与长丰、北汽与福汽、一汽与华晨甚至一汽与长安的重组消息相继传出,汽车业界“三角恋”甚至“多角恋”频频上演,虽然其中大多数是猜测、臆断,但这些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
但像这样的中国内部自主企业的兼并重组难度也不小。中国车企体制成分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体,地方保护伞也让车企之间的并购难以实现,想要走通这条路,必须有政府出面干预。然而,在行政手段干预的背后,政府还要兼顾到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企业间的融合;员工就业的保障;在相关税制和核算制度框架下进行利益的协调和分配;以及建立相关法规制度等,力所能及地从细微之处解决好各方面利益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