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中法外交公报,让法国汽车企业老总松了口气。
中法关系经历2008年奥运火炬的风波,一直处于困难境地。今年2月萨科齐会见达赖之际,双方的不睦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后的两个月中,僵局迟迟得不到打破。
但在G20峰会前夕,中法突然共同发表外交公报,宣布双方弥合了分歧。公报以单独段落阐述了法方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表示法国拒绝支持各种形式的“西藏独立”。
与十几年前法国售台武器引起的滔天骇浪相比,这场外交风波虽算不了大事,但在2009年春天,也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后果以及带来的影响也莫衷一是。
可以确定的是,法国强势右翼继续执政后,面对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其内部存在全面审视法国传统政策的呼声。
其实,即使中法关系处于蜜月期之时,双方价值观的巨大鸿沟仍然存在。所以,对未来两国关系的波折也要有心理准备。从萨科齐在外交公报发表后的答记者问中可见端倪,即使从面子上讲,自命为“小拿破仑”的他也不想承认退让。
2008年,法中贸易额为399.6亿欧元,其中法对华出口90.1亿欧元,从中国进口309.5亿欧元,法方的贸易逆差额为219.5亿欧元。这种情况下,法国当然抱怨中国人“买得太少”,并声称中国人更需要法国人;另一方面,法国工商界对中法政治关系僵局导致法国企业丧失机会颇有怨言。如此,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现实需要。
仅从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来看,2008年法国在华投资的汽车企业销售状况欠佳,即使比起法国国内车市的大幅倒退要好得多,但与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合资企业相比相形见拙,逐渐崛起的本土车企风头甚至也要盖过标致-雪铁龙,销量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找不到法资企业的名字。
虽然这与法国车企在华多年的思维“顽疾”有关,但中法关系交恶无疑加剧了这种颓势。尤其是法国政府对于西藏的错误态度、中国残疾运动员金晶在巴黎警察面前遭到藏独分子袭击,对法国企业在华形象构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抛开车企的开发、营销等技术手段不谈,挽回影响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当然,这是法国企业无法担当的,还依赖于双方政府的智慧。如果民间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发酵,法国在华企业,包括法国车所受到的负面影响都将日趋深化。
法国合资车企并不像家乐福当时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刻意的低调含有很多无奈的潜台词。眼下的中法外交公报,让相关汽车企业老总松了口气,至少新产品推介会议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政治抗议。而现在仅仅是双方关系改善的开始,即使不考虑存在变数,也要耐心迎接春天的到来。只是消极等待并不可取,法国企业在形象上要进一步本土化,大胆地迎合中国市场,听不进消费者意见的营销方案不会有前途。“凯旋门”、“凡尔赛宫”等政治意味非常强的概念应该避免出现在汽车广告中,至少在政治纷争逐渐退潮的现阶段这样做是聪明的策略。
不可否认,销量的暂时落后,主要原因不应该归咎于政治,但化解政治风险、利用形势发展则应该纳入营销考虑范围。抓住双方经济关系转暖的契机,构建自身良好形象,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