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J.D.Power公司对未来三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做出预测:到201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有90多个汽车品牌,成为全球所有汽车市场之最,相当于美国市场乘用车品牌数量的两倍以上,其中自主品牌要占据一半以上。J.D.Powe同时指出,如此众多的汽车品牌,不会一直都存在于汽车市场上,市场竞争激烈加剧,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同时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以及市场调整将出现。
而据毕马威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高达600万辆,已相当于两倍德国汽车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16年,闲置产能还将上升至900万辆。近期国家已经对若干行业的产能过剩,浪费和闲置社会资源的问题敲响警钟,这是今年中央“重拳”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除涉及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外,对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在重点加以关注。虽然其中未提及到汽车行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势头来说,对于业已开始疲软的汽车市场,和正在不断扩张的汽车业产能,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不会是太遥远之事了。
但是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并非是所有厂商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在总体面临产能过剩的形势之前,一些强势品牌如大众、通用,一些新近发力的品牌如福特、现代等,都还在声称产能不足,以至于有些车型不能做到按时交货。于是就产能问题来说,厂商之间苦乐不均的时代,似乎是已经提前的到来了。
一边是车企疯狂扩张产能,一边是车市压力陡增,库存增加。到2015年,国内六大整车制造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总产销目标将超过2800万辆,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华晨和江淮六大自主品牌总产销目标也将达到1200万辆,4000万辆的年销量都超过现在市场销量的两倍还多。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到了厂商们该继续产能扩张,还是到了该进行产能瘦身之时了呢?这就要看不同的厂商对市场前景,以及对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发展规划,抑或是对中国市场的雄心而论了。
在最新的产能扩张举措中,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消息,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湖南长沙兴建一座新工厂,年产能将达30万辆。该工厂将由大众汽车集团和在华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共同建造,属于上海大众所有。新工厂最快2016年投产。不过《法兰克福汇报》未给出消息来源。
5月10日,现代-起亚负责中国业务的副董事长薛荣兴(Hsueh Yung-hsing)向路透社表示,公司正考虑在中国建立第四座工厂:“我们预计在华产能到2015至2016年将捉襟见肘,因此我们正考虑建立一座年产能300,000辆汽车的整车厂。”其补充称,中国西部是新工厂候选的兴建地址。薛荣兴指出,现代-起亚需要增设一座新工厂,将在华市场份额保持在10%左右,到2015至201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年销量将达到2,000万辆。
在豪车方面,近期通用宣布计划与上汽共同投资80亿元,新建一座工厂以制造凯迪拉克品牌汽车,目前项目已经通过政府审批。此前凯迪拉克曾在2004年和2006年两次开展国产化尝试。而在凯迪拉克之前,讴歌、沃尔沃、英菲尼迪、捷豹路虎和DS等豪华品牌已经公布了国产计划,目前正积极筹备国产新车的上市。这些二线豪华品牌如此集中推进国产计划,显然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局面,特别是乘用车产能过剩的局面,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到了日益严峻之时,但是从微观方面来说,却显得苦乐不均。也就是在一些厂商已经出现产品积压,营销乏术,经销商叫苦不迭之时,一些厂商的某些车型却处于供不应求。所以虽然有关方面的人士对汽车产业产能过剩之事,已呼吁过多次和多时了,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却并未对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以行政手段的方式发出过“黄牌”警告。
如同家电、IT等行业的自生自灭,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历来是中国产业难以逃出的一种怪圈。只是由于汽车行业尚未达到过度竞争的局面,同时很多的地方政府为GDP而战,还在不停地拉拢汽车项目来自己的地盘上“入赘”,并且不愿提及自己辛苦招商而来的项目有什么负面发展的趋势,所以管理部门也尚未考虑用行政的手段来进行干涉。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在产能扩张的问题上,就是八仙过海,看厂商们各自的雄心和神通了。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