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治理交通拥堵举措
中国 香港
作为人口和交通密集度世界最高的城市之一,我国的香港却少见堵车,市区平均车速常年保持在每小时30公里以上。同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妨借鉴下香港的治堵良方。
香港在控制交通拥堵方面,积极采取了高用车成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及市政与交通多部门合作等方式。
香港的首次购车登记税被分为4个等级,15万元以内车辆的税收为机动车价格的40%;15万至30万元的车辆税收为机动车价格的75%;30万至50万元的车辆税收为机动车价格的100%;50万以上的车辆税收为机动车价格的115%。而大陆的汽车购置税只有一个等级,且仅为10%。
香港在增加私家车购置成本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香港的公共交通出行量能够达到总出行量的90%,其中轨道交通占40.6%,大幅度分担了香港交通压力。大巴、中巴、小巴、丁丁车等公交车辆在香港也随处可见,不仅分担了香港的出行压力,也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
而在香港的交通管理中,最值得借鉴的当属香港运输署拥有的城建规划“一票否决权”,即在新建建筑项目时,需要通过香港运输署的审批才可进入立项程序,否则将被视为违规。这使香港的新建楼宇在建设前即考虑到未来此地的交通情况,有力控制了城市交通拥堵风险。
日本 东京
作为另一个人口密度超大的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收取高昂停车费均是其缓解交通拥堵的利器。在土地面积只有北京八分之一的东京,轻轨(类似于北京地铁)的数量高达20多条,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即使在轻轨的空白地区,也均会通过公交车来弥补。
同时,东京的机动车停车费价格高昂,路旁或大厦内每小时的停车费从600日元到1500日元不等(约合人民币40元至100元),违章停车的罚款为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并将扣处两分(日本驾照满分6分)。
如此严苛的违章管理制度和高昂的停车费用让很多想开私家车出行的人望而却步。
美国 纽约
在美国这个生活在私人汽车轮子上的国度里,纽约据说是少数几个没有私人汽车也能生活的城市。为了减少私家车数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纽约在公共交通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24小时运营的公交、地铁,贯穿周边地区的通勤火车等等。据统计,纽约公交系统每年运送的乘客达24亿人次,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公交系统。
作为世界早期的发达城市,纽约在道路建设方面并不占优势,城市金融、娱乐等基本功能区域布局早已形成,难以调整。为此,纽约市政想出了网状布局的交通管理方案,即仅在主干道设置双行线,合理安排单行道的措施,通过局部限制保证了全局通畅。
同时,纽约也于2008年在曼哈顿区实施征收“交通拥堵费”。收费标准为汽车每天8美元,卡车21美元,废气排放量较低的卡车7美元,出租车和小型公交车则须缴交1美元附加费。
制度和意识应并行
无论是在香港、东京还是纽约,仅仅通过交通管理制度是无法根治交通拥堵现象的,在合理实施交通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国民遵守交规的意识、提升国民出行素质才是根治交通堵塞的良药。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车辆互相避让时,不开大灯;机动车不抢道、不占道;当这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深入人心,市民付诸行动时,北京的交通拥堵现状必然会得到大幅缓解。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搜狐汽车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改编、改写。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