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标准委下达2014年标准修订计划,决定将2012年3月1日实施的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为强制性标准。或将在2015年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
桃然之父认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由“指南”修订为“强制性标准”,具有两大好处。
引起汽车厂家的足够重视
原来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虽然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醛”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改变了国内质量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但是有的汽车厂家对其并不够重视。
其原因在于,在没有强制管理的情况下,车企继续使用更低成本的非环保型材料并不会受到处罚,而如果采用更高成本的环保型材料,只增大车辆的价格,削弱其表面竞争力。
因此,在提升企业利润与确保消费者健康的矛盾之间,不少汽车制造商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前者——过度压缩成本,采用可能释放污染物的材料,甚至出现了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在材料的选择上实行“中外有别”的权宜对策。
比如,投放中国市场的车型,汽车阻尼片采用便宜的但含有高致癌物多环芳烃的沥青材料,而投放欧美市场的同类车型,汽车阻尼片采用环保的无气味的树脂、橡胶等环保材料制作。或者,在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上,肆无忌惮的使用甲醛等超标的合成树脂、塑料、橡胶、皮革、油漆、内饰件等材料以及表面活性剂、粘合剂等。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改变这种严峻的局面,不能单单指望对跨国汽车公司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促使其良心发现,而是尽快的立下相关规矩,做到有章可循的处罚分明。
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由“推荐性指南”变为“强制标准”,明确树立不可逾越的红线,威慑无良汽车生产厂家。
与此同时,切实建立起客观公正的检测机制,提高公信力,以便当消费者与车企在有关空气质量问题上发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纷时,及时给予技术判定,保护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此,这不仅需要精密的先进仪器装置,还需要检测机构的本身诚信。
今年3.15爆出的厂家和检测机构冒天下之大不韪共同作假、出炉一份份虚假油耗报告的内幕,让人震惊之余的同时值得反思第三方检测机构究竟能否固守起码的执业道德的底线。本应严肃的汽车油耗标识,在利益驱动的人为操作之下,居然成了文字游戏。
所以,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同样需要宰断灰色利益输送的链条,明确规定检测机构必须对出具的数据真实性负责、承担连带责任。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委托其他第三方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抽查,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对相关方进行惩处。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这一问题波及面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累计售出乘用车1792.89万辆。换言之,每一年,车内空气质量将与近一千八百万名之多的新乘用车车主的健康息息相关。
但是2012年3月1日出台的明确规定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稀、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限值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是推荐性的,尚不能发挥法律约束力、实施有效监管,事实上主要还是靠车企的自觉。
结果,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浓度要求指标限值不及欧盟、北美严格的指南,并不能对汽车行业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反而有流于一纸空文的危险。
翻阅媒体的报道,《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颁布两年以来,期间发生过多起投诉车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的维权行动,但最后惩处无据、无疾而终。健康受到威胁的消费者,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伤身又伤心!
专家指出,甲醛、苯、二甲苯等污染物具有极大的致癌风险,而有机氯化物、氟里昂、丙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泾化合物等其他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会削弱驾乘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免疫水平,令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咳嗽、食欲不振、嗜睡无力等自觉症状,甚至损伤肝脏和引发孕妇流产或胎儿畸形等。世界卫生组织还将车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艾滋病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
显而易见,倘若乘用车内空气质量低下,对于驾乘者的身心伤害是触目惊心且不可逆转的。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由“推荐性指南”一跃为“强制标准”, 由昔日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粗放化式的指导,转向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名正言顺的加大行业监管,对违规企业进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处罚,从而推动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落到实处。
对于无视消费者切身利益、一意孤行的汽车公司,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推出之后,维权的消费者可以理直气壮的向其进行索赔,此类事情发酵扩散之后,这样的企业将会遭到消费者们的齐齐用脚投票。
而那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人为本,真正为消费者着想、遵守相关标准、尽量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源的车企,必将获得消费者们的青睐,从而使树立起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竭动力。
因为在消费者渐趋理智和成熟之际,其对影响驾乘者健康与行车安全的车辆指标越发关注和重视。丢掉迷信偏信的消费者,会在购买前仔细重新审视所有意向产品的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这亦意味着,未来市场上,车企相互之间的比拼,将是包括车内空气质量等数据在内的全方位比拼。
作者桃然之父,70后。20年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独立汽车评论员。全球车市动态、业内热点评析以及精彩的俄罗斯长篇侦探小说,敬请关注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号“桃然之父”。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