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到了北京车展,也不时会有米粉频繁发问:马斯克都来了,怎么没有看见雷军和小米电动车?
不能否认,互联思维正在向传统思维大举进攻,而传统逻辑中的强顽和藩篱也正在被互联网思维步步为营的片片剥离,我们的手机、电脑,甚至是手表等领域已经相继沦陷。现在,互联网思维又瞄准了我们一向循规蹈矩的汽车。
无论是谷歌梦幻的无人驾驶技术、IOS与Android的车内战争,还是特斯拉的走俏流行、愚人节前夕“小米造车”的信息肆虐,都在意味着固守传统的汽车行业正在被互联网思维像蛋壳一样被慢慢敲破。在甚嚣尘上的讨论声中,小米似乎将互联网思维的主战场从硅谷转移到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峰回路转的情节发生在4月5日,雷军通过微博否认这一传言。吊诡的是,“小米造车”的消息与红米NOTE的发布节点相吻合,加之恰逢愚人节。“小米造车”看起来像是是雷军自己释放的烟幕弹。
事情一旦进入公关语境,便会变得饶有趣味。在公关语境下,雷军和马斯克都是超越商业领域的极客和超级偶像,共同的互联网基因,让雷军和马斯克惺惺相惜。雷军更是特斯拉中国定价尚未公布之时,一口气订下两辆特斯拉。其实远在2012年10月,马斯克还尚未解开庐山真面目的时候,雷军就在微博上力挺:“Tesla汽车很酷,据说明年三月进中国。是不是小米模式汽车版?”
这段看似轻描淡写的微博,实则透露出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在他看来,小米模式和特斯拉都是互联网思维的集中呈现:极客精神、全链整合、深度交互。而“小米造车”备受关注的背后,折射的实际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碰撞加剧。大众意识对互联网思维的“执迷与膜拜”,也让造车看起来是一件分分钟就能搞定的简单事。但用互联网思维制造电动车,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全链整合成为当前互联网思维的最外显的标识。今天小米可以通过采购获得CPU、屏幕等核心硬件,可以通过最好的代工厂生产,但很明显无法获得手机行业的核心技术,这一点也体现在电动车产业。目前电池、电机和电控是电动车的三大核心技术。一旦缺乏核心技术,一方面不得不严重依赖供应商,另一方面给产品质量带来诸多隐患。刚刚被万向收购的菲斯克就是一个例子。菲斯克Karma电动汽车使用的是A123 Systems提供的电池延迟一年上市和数次召回,而A123 Systems的倒闭直接造成了菲斯克的破产。特斯拉虽然明智的选择了松下作为电池的供货商,且采取股权捆绑,但难免要看日本人的脸色,全链整合很难获得核心技术,这是不争的事实。
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供应连的顶层,只是制造出电动车的第一步,车辆安全问题是很难被绕开的,用互联网思维制造的特斯拉并不像小米制造手机那样容易,因为装满电池的特斯拉一旦发起脾气便会制造一场悲剧。特斯拉采用了NCR钴酸锂18650电池,动力源由7000颗电池组成,尽管钴酸锂18650电池动力优越,但会在摄氏180度时会分解并释放氧气,容易引发火灾。特斯拉用互联网思维提供了安全方案,就是像控制几千台服务器一样监控和管理庞大的电池系统,可惜依然无法阻止事故的发生。自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总销量3万台的特斯拉,就出现了4次起火事故,概率是几千分之一,其安全问题始终为人诟病。
另一个是互联网思维无法逾越的鸿沟就是销量和利润。迄今为止,特斯拉只有Model S一款车型,产品线亟待丰富。更加不乐观的是,短时间内特斯拉仍将受到产能及电池供应的困扰。2月,特斯拉宣布融资16亿美元用于扩大产能。同时投资20亿美元建电池厂以解决电池供应瓶颈,但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时间。另外充电桩建设、销售策略的隐患都让马斯克焦头烂额。2月19日,特斯拉发布2013年财务数据,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才实现约1亿美元的利润,结束了11年来的持续亏损。反观小米,雷军正在疯狂扩大产能,2014年小米手机的销售目标为6000万台,销售额有望突破800亿元。可以说,现在的电动车产业依旧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在进入或许只能填石铺路,很难创造出小米般的奇迹。
也许互联网思维代表了“唯快不破”,小米手机、特斯拉、谷歌眼镜都像是忽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种不断被强化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承载和延展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有一点米粉们至少要明确:
所有实体的东西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屡试不爽的基本常识。
(文/林燃)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