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与价格战夹击
价格优势不再
长期以来,平行进口车能够存在的基础,是比正规进口车便宜15%到20%的价格,而如今这种优势正在渐渐消解。
一方面,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开始将旗下热销的进口车型国产化,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车型配置更加多样,没有了关税等费用的叠加,其价格也更为亲民。
另一方面,中国车市近来增速整体放缓,竞争加剧。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各大车企之间价格战持续升温,豪华品牌进口车型的终端售价更是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下调,与平行进口车的价格已然相差无几。
除此之外,由于许多平行进口车和4S店出售的同款车型配置并不相同,消费者购车之后,还要花钱进行部分改装以符合中国法规,才能上牌。与此同时,有媒体报 道,为了保护国内总代理商和4S店的利益,某豪华跨国车企曾明确表示将处罚那些向平行进口车经销商销售车辆的国外车商;更有豪华品牌车企直接提升了海外市 场某款热销销售车型的排量,致使该款车型进入中国的关税大幅增加,让平行进口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而且随着平行进口车试点的放开、市场货源的吃紧以及价格优势的式微,平行进口车商之间的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者少的时候,经销商可以依靠价格优势站稳 脚,而市场放开,竞争激烈后,商家的生存局面就变了。大浪淘沙之下,由于没有完整的售后服务的链条盈利,价格战作为经销商在生存游戏中胜出的惟一砝码,也 在拖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率。
规范虽多
售后服务执行力不足
而比价格优势减弱更为头疼的,还是售后服务长期难以得到保障,极大地削弱了平行进口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早在今年年初上海自贸区平行进口车试点开展时,《通知》中就已经规定,试点企业及其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的汽车经销商是平行进口汽车产品质量追溯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履行产品召回、质量保障、售后服务、汽车三包、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等义务。
一部分从事平行进口车的企业,也在通过自建售后服务体系,或者与4S店或维修厂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维修保养。但是,这些自建维修保养网点的汽 车经销商数量有限,覆盖服务范围、配件供应体系也很有限,对于分布于全国的消费者来说,进行维修保养仍是件麻烦事。
而部分4S店虽然可以为平行进口车提供维修和购买保险,但一律需要消费者自掏腰包。而且,即使车辆仍处质保期内,发生故障也是由消费者自己或通过保险埋单。而豪华进口车的售后往往是笔巨大开销,常规保养动辄在千元以上,维修价格更是高昂。
今年5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又发布了《平行进口汽车市场售后服务规范》,并正式实施,其中对平行进口车质量担保服务供应商、售后服务企业提出了严格的资质 要求。不过,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这一《规范》只是行业标准,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在执行效果上将大打折扣。
6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平行进口汽车三包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汽车三包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汽车三包险试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可见,现阶段的平行进口车还面临着货源、价格和售后服务三方面的各种难题,其中有政策因素,也有市场本身的形势变化,虽然政府部门和经销商已经在做出种种努力(主要集中在售后保障)进行改进和完善,但对于平行进口车市场而言,现实还是:洗底容易,翻身太难。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