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已过半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新常态,过去动辄20%以上的增长率已经难见踪影,未来这种可能性也会难以存在。但是新能源汽车却显示蓬勃势头,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5倍。
回顾2009年科技部提出的“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载体”的观点,似乎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正促使上述观点成为可能。
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速是始料未及的。以至于经常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互联网汽车到底是什么样?这通常也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站在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等不同的立场上肯定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8月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举办的“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永伟就说,“互联网+”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其引发的服务业态丛林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创业的聚焦点。
会议现场,多位业内专家也称今年是“互联网+汽车”元年。确实,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结合不仅受到政府的重视,也得到整车厂、软件业、电子元器件生产与设计等各个环节企业的重视,智能汽车正成为新的行业风口。
保守估计,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如果考虑到庞大的汽车售后服务,以及正在兴起的车联网,相关市场规模则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那么,面对这么庞大的市场份额,我们的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非也!
2009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概念被政府点燃,各个整车厂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也车型基本都是传统燃油车改装而来,没有一个整车厂的新能源汽车改装车得到市场认可。
唯一称得上新能源汽车全新设计的唯有深圳某自主品牌生产的电动汽车,但因其滞后、落伍的营销使得其开始主推的私人市场口号逐渐转变为以租赁、出租为主流的大客户采购,私人领域成绩惨淡,而这些错误正被其他企业所规避。
另外,新能源汽车国家与地方政府“1:1”补贴也是难以长久的,很多参与国家试点城市的的财政很困难,虽有一腔热血,但其经济实力难以与国家补贴实现“1:1”目标。
面对巨大的市场,看似蛋糕很大,实则误区很多。新能源风口上聚集了各式各样的发烧友,但请千万不要把互联网造车简单化,一哄而上的结果必将是大幅关张。风口上的互联网造车未必都能飞起来。
汽车界的特斯拉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自如的企业,他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与互联网思维进行叠加,但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而言,打破常规进行互联网思维的改进却并不容易。
所谓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IT概念,按我的理解,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商业民主化思维,强调用户至上,强调大数据的运用,同时用极致和专业化的理念更好地去打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在这个开口闭口不谈互联网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今天,千万不要被互联网汽车给忽悠了,互联网汽车的本质首先是汽车,剩下的才有可能是互联网。
互联网汽车现在是乱象丛生,安个屏幕就叫互联网汽车?带个语音导航就是互联网汽车?甚至有的车有个USB的插口也敢叫互联网汽车,还美名其曰“互联网汽车的初级阶段。”这些概念化的话术真的成了业内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