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搜狐汽车 > 新闻 > 行业新闻

汽车白皮书之一:乘用车销售放缓召回创新高

大道杂谈 阅读(0) 评论()

  前言

  2015年对于汽车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车市呈现出“上半年冷下半年热”的趋势,但整体而言增长幅度已大不如前。销量上的增长乏力却并没有影响今年汽车召回数量的增长,甚至是创下历年新高。与此同时,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8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0%,也就意味着原本被车企隐藏起来的质量问题何其多也?

  可喜的是,一度市场份额连续12个月下降的中国品牌迎来了“春天”。前11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41.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除日系外,其他外资品牌市场份额整体呈下滑态势。中国品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占据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甚至有三家中国品牌企业前11个月提前完成年销量目标,去年同期仅有长安汽车一家。

  汽车市场的冷暖变化无疑也影响到车企人事的变动。2015年6月汽车产销量同比继5月后再次双双下降;其中乘用车产销月度同比(扣除两节因素外的月份)自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出现双双下降。由此,2015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虽超过千万辆,但同比仅增长4.80%。所谓“旺季卖车,淡季整人”的老套模式依然是人事变动的主流,仅上半年就有超过80位车企高管遭人事变更,占据全年人事调整总数的66%多。

  当然,今年车企人事变动相比往年又了新的变化:一是反腐之下高管被动调整,一汽董事长徐建一与东风总经理朱福寿落马足以震撼业界;二是内斗之下高管集体出走,某中国品牌数月间10名管理人员相继离职;三是互联网造车挖角传统车企人才,乐视超级汽车甚至囊括了一线外资主流品牌与豪华品牌在管理、制造、研发各个环节上的车企精英。

  笔者观察,互联网造车几乎方向都是一致的:纯电动汽车。在我国绘制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上,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要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为什么多数互联网企业造车一开始就认准了纯电动汽车呢?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的话颇有道理“插电式混动车型技术难度远高于纯电动”,并且互联网企业更易于将车联网与纯电动结合的更好。

  众所周知,插电式混动汽车是纯电动汽车的过渡产品,但更是纯电动汽车的必经阶段。当前市场是选择插电式混动或纯电动的争论从未停歇,但最终的争议焦点还是充电、续航里程、充电桩建设等新能源推广中的老问题。政府可以引导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必须要给消费者选择权,北京市这种以限购、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方式来强推纯电动汽车,无疑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规则,也不利于车企的成长。

  笔者认为,当下的车企发展纯电动汽车仿佛与15年前中国品牌车企以“低质低价”方式造车卖车何其相似。贾新光说“很多企业一为补贴、二图简单,争相涌入纯电动车市场”,一旦纯电动汽车的补贴取消,那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纯电动汽车不仅与传统汽车赛跑,还要与市场化水平更高的混动车型赛跑,绝大多数没有扎实内功基础的纯电动车企业前途堪忧。

  展望2016年,由于国家出台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从2015年10月1日延续到2016年12月31日,汽车行业的日子并不会太难过,这一点从今年10月、11月销量大幅增长可以看出;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北京市进一步倾斜政策到纯电动汽车,2016年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占比仍将拉大;与此同时,一批互联网企业所造的纯电动汽车也将登上舞台,搅动汽车行业的鲶鱼将发出何种力量呢?敬请期待。

  乘用车销售放缓召回却创新高 中外车企年销量大相径庭

  临近岁末,今年汽车销量一直令众多车企忧心。前11个月乘用车累计销售1781.6万辆,同比增长8.2%,高速增长态势不再。与之相反,我国汽车召回数量截止到12月18日却创下新高,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召回次数教去年同期增长29%,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

  另外,根据今年前11个月销量推算,排名前20位的乘用车企业仅有6家销量达到9成以上,并有希望完成年初制定的销量目标,长安吉利江淮三家已提前完成销量目标。相比去年同期有8家乘用车企业销量完成9成以上略有减少。

  相比去年中国品牌仅有两家完成年销量目标,今年中国品牌可谓是业绩彪悍,前11个月排名前20车企当中就有3家中国品牌企业完成年销量目标。可以预见,今年不能完成年销量目标的中国品牌将屈指可数。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11月份乘用车同比增长25%有利的带动了全年销量的上升,购置税减半政策拉动作用明显,“中国品牌能够摆脱去年的困境,特别是逆势增长,主要还是因为押对了SUV市场,尤其是中、小型SUV的市场热度很高”。

  中国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车企销量大相径庭

  从今年年初公布2015年销量目标来看,中国品牌车企对自身的销量增长预期普遍高于合资车企,而这也成为大家指责中国品牌激进的原因,要知道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曾一度“九连降”。奇瑞国内市场的目标为40万辆以上,比2014年35万的实际销量增长14.29%;长城目标85万辆,比2014年73.08万辆的实际销量增长16%;吉利目标定在45万辆,比去年41万辆实际销量增长9.8%;而江淮更是将目标定在30万辆,目标增幅高达53.29%。

  如今前11个月已经过去,《证券日报》记者查看上述制定过于“激进”销量目标的中国品牌车企发现吉利江淮已经提前完成销量目标;而奇瑞也是离年销量目标一步之遥,已完成年销量的99.9%;长城也完成了年销量的89.1%,努把力完成全年销量目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仅是这些产品定位在中低端的中国品牌企业卖的好,连产品定位中国品牌中高端的观致汽车今年销量也打了个翻身装,前10个月总销量同比增长206%,11月观致销量甚至达到了近1500辆。要知道,当前观致目前渠道仅有70来家。

  观致汽车执行副总裁孙晓东向记者信心满满表示,观致将在明年冲击10万辆的销量目标,相比今年预计1.5万辆的成绩将翻6倍,明年渠道也将增至150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年初制定年销量目标“谨慎前行”的合资品牌销量普遍未达预期。《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北京现代2015年销量目标为116万辆,目标增长率为3.5%;东风日产2015年销量目标是100万辆,比2014年的110万辆目标还降低了10万辆;一汽大众2015年销量目标为185万辆,同比3.93%;上汽通用2015年销量目标为190万辆,同比增长7.95%;上汽通用五菱2015年销量目标为190万辆,同比增长5.21%。

  上述提到的企业当中,除东风日产完成年销量目标还有一搏外,其它车企铁定难以完成年销量目标。

  “今年以来表现不俗的日系品牌在11月份继续上演着集体大幅上涨的良好势头,日产丰田本田以及马自达等日系品牌都实现高达10-32%的同比增长。其中,日产单月销量同比增长21.90%,至12.27万辆,”崔东树表示,日系车企新产品上的比较多,特别SUV带动效应也很明显。

  2015年汽车召回创历年最高

  与今年整体汽车市场销量背道而驰的是依然高企的汽车召回,以及问题频出的汽车质量问题。根据质检总局调查的情况显示,2015年缺陷产品召回在数量上大幅提升,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截止到12月18日,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召回次数教去年同期增长29%,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创历史最高。

  其中,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8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0%,涉及缺陷汽车352.2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8%,占全部召回数量的64%。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质检总局组织以中科院院士为组长的专家队伍开展了迄今为止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缺陷调查工作,共整理分析有效投诉信息4468例,回访车主3万余名,收集分析故障案例457例,开展143次缺陷工程分析试验,形成了缺陷调查结果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有不具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质检总局在汽车缺陷调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真正说清楚问题原因,并明显指出是厂家生产缺陷的案例并不是很多。

  为了进一步强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推动企业履行召回法定义务、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质检总局制定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部门规章,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办法》作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细化规章,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生产者召回责任主体义务,增加了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者的义务,对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以及地方质检部门参与召回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向社会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的内容,丰富了缺陷调查工作手段。

auto.sohu.com true 大道杂谈 http://auto.sohu.com/20151225/n432504860.shtml report 10640 前言2015年对于汽车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车市呈现出“上半年冷下半年热”的趋势,但整体而言增长幅度已大不如前。销量上的增长乏力却并没有影响今年汽车召回数量的增长
车图社

车图社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娱车有关

娱车有关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咖啡馆

汽车咖啡馆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凹凸榜

凹凸榜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中国交通频道

中国交通频道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极车制造

极车制造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