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去年销量刚刚突破2万辆大关的新能源汽车,却信誓旦旦的喊出了2020年产销量要突破50万辆大关的口号,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一个口号式的“段子”而已?抑或是现在互联网汽车风起云涌的造车浪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但这确实一个有着国企背景的新能源新军刚刚立下的“军令状”,1月18日,在“卫蓝之夜——北汽新能源2016年营销价值链伙伴大会”上,北汽新能源掌门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首次对外发布了“十三五战略”。
在北汽新能源这份刚刚出炉的十三五战略中,有诸多“关键目标”引发了业内强烈的关注。
“十三五期间,北汽新能源提出了“5615”发展目标,其中“5”指年产销达到50万辆(其中全新平台30万辆);“6”是指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1”是指企业实现上市,市值达到1000亿元;“5”是指实施五大战略,包括品质增长、创新发展、服务转型、互联网+、开放合作。”当被北汽新能源内部昵称为“郑布斯”的郑刚斩钉截铁地在台上,引发了台下北汽新能源车主“电粉”的一阵阵欢呼。
在不足四年的时间内,要从2万辆实现产销50万辆的飞跃的跨越,同时要完成全球生产制造和研发体系的布局,并成功上市形成市值超千亿的国际性新能源汽车巨头。北汽新能源的蓝图不可谓不宏大,那么,是否郑刚和北汽同不少的互联网造车泡沫现象一样,也是放了颗“卫星”而已?这家刚刚崭露头角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是否是故弄玄虚,玩起了概念?
而如果旁观者对于这家2009年刚刚成立的新能源公司有多一些的了解,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解读。
对于台上的郑刚而言,背后PPT上醒目的目标显然不是段子或者博取眼球的谈资,而是这家“最不像国企的国企”刚刚作出的郑重承诺。
在增速放缓为基本态势的车市新常态下,北汽新能源却逆市上扬,交出了一份堪称“岁物丰成”的成绩单。全年销售20129辆,同比增长3.6倍,目标市场占有率扩大到25.8%,继续蝉联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桂冠、并位居全球单品销量第四位这些数字缔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北汽新能源奇迹”。
北汽新能源是如何做到逆行新常态的?靠的不是完全依赖北汽集团“被倚大树好乘凉”,也不是靠的地方政府“保护性政策”,将竞争对手排挤在门外,而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挥互联网思维,用汗血拼搏出的一片蓝天。
回顾北汽新能源的拓荒之路,创新和艰辛并存。早在2014年6月5日北汽新能源就启动了“卫蓝先锋”行动,吸引了众多关注环保的明星、名人等公众人士,率先使用北汽新能源EV纯电动汽车。
2015年世界环保日,卫蓝行动第二季——“卫蓝众享A+”计划发布,北汽新能源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分时租赁联盟、电动物流联盟以及充电场桩联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到2015年底,完成充电桩建设13000余个,布局分时租赁网点144个,累计投放车辆5000台,开拓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蓝海。
为了夯实产品研发体系,迅速补课产品品质底蕴,北汽新能源一掷千金,打造全球研发体系。2015年北汽新能源“两院、三中心、两平台”的产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1+2+N”的产业共享布局持续深化,“众筹、众享”的市场创新体系不断突破,全球价值链伙伴的“朋友圈”和绿色智能出行的“生态圈” 扩大升级。
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站在产销50万辆、营业收入600亿、市值突破1000亿的宏伟目标面前,下一步路在何方?该如何在市场的炮火声中砥砺前行?摆在了“郑刚们”的面前。
继续推进技术战略和研发战略的递进是冲击50万+俱乐部的前提。
十三五技术战略,北汽新能源将坚持1条纯电动驱动(含增程)技术路线,掌握3大核心技术,打造3大新兴优势,达到世界水平,继续推进“234”技术战略,具备400公里续航能力,企业产品平均能耗百公里低于12kWh。
研发战略方面,打造1个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具备正向开发能力,构建4层次研发体系,在研发总部建成9大研发中心,整合全球资源,组建5大海外研发中心。
全面升级产业链布局成为了郑刚和北汽新能源提出的破题“关键”。
在郑刚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市场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北汽新能源已经不再满足于只为用户提供一款好车和绿色出行解决方案,更希望让用户和价值链伙伴全面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创造、品牌打造以及公益行动中来,“卫蓝行动”正式迈入3.0时代,“卫蓝众创”应运而生。
对于“卫蓝众创”的理解,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这样解释:所谓“众”,我们不仅聚集了北汽新能源的内部员工、合作伙伴,还首次将全球“电粉”纳入其中,旨在汇集众人之力。
而“创”则是在众人之力的基础上,提供创业、创造、创新的平台,实现产品众创、品牌众创以及公益众创,与大家一起“众创“美好未来!
与此同时,北汽新能源也深知,品牌的竞争力关键在于人,在下一个五年,如何做好人的工作被摆在了更为关键的地位。根据郑刚介绍,人才培养方面,争创新能源汽车行业最佳雇主品牌,价值链研发团队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专业领域国际级人才占比达到10%以上,经营团队中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占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