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新能源汽车取得重大进展。
在国家管理组织层面,成立了工信部牵头、18个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政策层面:
(1)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上,国家初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补贴支持政策,2013年9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规定:“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应是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即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
(2)在发展规模上,2012年7月9日,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3)在发展路径上, 2013年9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指出,重点加大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公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通过公共领域的采购,带动私人消费。
(4)在购买补贴和税收优惠方面,2013年9月工信部《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层面,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最高补贴3.5万元,燃料电池乘用车最高补贴20万元。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发布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政策,大多是按照中央和地方补贴1:1的比例补贴。税收优惠方面,2014年工信部和税务总局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举措并发布了三批符合要求的汽车名录,进入名录的乘用车共计57款车型,其中自主品牌53款。
(5)在配套建设及其他支持方面,2014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对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销量任务的城市进行充电设施建设奖励,最高奖励为1.2亿元。深圳、广州、北京、武汉等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政策,比如北京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免除摇号,上海对新能源汽车免除昂贵的牌照费,武汉对新能源汽车免除上牌、路桥通行费、停车费等。
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有33个城市(群)70个城市出台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配套政策措施[1],长春、沈阳、哈尔滨、云南、内蒙古、贵州6个城市(群)尚未出台配套措施。
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用电方面,2014年7月3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对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价格优惠,执行大工业电价,并且2020年前免收基本电费。居民家庭住宅、住宅小区等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电价。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鼓励用户降低充电成本。
车型数量上,新能源汽车车型越来越多,一汽奔腾推出奔腾系列电动车、上汽推出荣威550混动版、东风推出风神E30、北汽推出绅宝电动车、E系列电动车、比亚迪推出纯电动车E6、双模电动车F3DM、秦、唐等、奇瑞推出QQme、江淮推出了和悦iEV4、众泰推出云100等车型。
同时,吉利旗下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与康迪科技集团旗下浙江康迪车业有限公司按各拥有50%股份投资组建了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进入了工信部2014年公布的第一批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型录。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组建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0月推出腾势品牌电动车,也进入了工信部2014年公布的第一批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型录。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三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型录,乘用车领域合计57款车进入目录,其中自主品牌占据53款。
从销量规模来看,如下图153和图154所示,2014年9月中国电动车销售11991辆[3],首次超越美国,月度销量位居全球第一。2014年1-9月,中国电动车销量42493辆,位居全球第2,仅次于美国。
从全球电动车销量的品牌来看,如下图155所示,2014年1-9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前10位品牌,日产占据第一,康迪和比亚迪位居第7和第9。
图 2014年1-9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前10品牌
从车型来看,如下图156所示,2014年1-9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前10车型中,日产聆风位居第一[1],康迪EV和比亚迪秦位居第6和第8位。
图2014年1-9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前10车型
不仅在国内市场逐步站稳脚跟,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还实现了批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如2014年9月,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与美国专注开发、生产和销售节能环保汽车的GTA公司签订《江淮IEV电动车出口框架协议》,GTA公司采购纯电动车数量不低于2000辆投放美国市场,其中首批200台电动车已经签署销售合同议。 比亚迪电动出租车E6已经在美国、英国、荷兰、哥伦比亚、新加坡、智利、奥地利、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化运营。
总体而言,按照工信部的说法, 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导入期进入成长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