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白皮书系列报道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白皮书”对各板块上市公司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权威的比较和分析,是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依据。记者将其中的一些重要分析做了总结概括,以飨读者。我们首先来看看大家最为关心的汽车板块。
2002年,汽车市场在国债投资增长和轿车进入家庭步伐加快双重因素拉动下,产销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8%;销量343.6万辆,增长37.5%,产销率达到98.8%。
在2002年汽车业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汽车业上市公司及相关上游产业如汽车零配件、天然橡胶、钢材等普遍取得了较好业绩。汽车类上市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195860万元,主营业务利润平均为35874万元,净利润平均为11826万元,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今年情况看,承接2002年汽车业高速增长的惯性,第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量为101.97万辆,同比增长54.7%;销量97.48万辆,增长51.71%;产销率为95.6%。
目前国际上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为116辆,而我国只有十几辆;预计到2010年,我国最低限度的汽车保有量为7000万辆,而现在仅为1500万辆,发展前景相当看好。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消费政策和环境的改善,汽车工业处于加快增长期,2003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今后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各类汽车产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预计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5%以上。
“白皮书”认为汽车行业“过热”的提法并不恰当。2002年汽车市场的高速度发展,是建立在较牢靠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当然,2002年汽车市场带有少许“累积需求释放效应”的色彩。也就是说,2002年的销售量并不都是当年形成的需求量,而是前些年积淀下来的。这种积沉需求和购买力在被化解后,市场需求就可能收缩或放缓。
考虑到国际汽车产能过剩,中国汽车业也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状况,因此轿车总量虽然会继续增长,但今后竞争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同时,加入WTO后进口关税逐渐下降以及进口配额逐年增加直至完全取消配额,将影响到我国汽车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由此导致相关企业的产销量与效益无法同步增长。但是,入世后形成的贸易流量增长以及国家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WTO过渡期的存在,汽车行业的高利润空间至少还可以维持3年。预计汽车业上市公司利润将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智能、洁净、安全、节能型汽车是该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拥有此项技术的上市公司业绩将出现飞速增长。
值得警惕的是,2002年汽车销售的爆发式增长,使不少地方将汽车作为产业发展重点,许多地区出现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汽车项目投资、“汽车城”建设等,任其发展将对汽车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