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呼“狼来了”,如今却似乎成了中国入世的最大受益者———汽车业今年史无前例的“快速奔驰”,让行业专家都“跌破眼镜”。前不久公布的汽车销售量显示,1-8月全国累计生产汽车202.81万辆,同比增长32.45%;销售汽车207.62万辆,同比增长32.19%,16家重点集团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33.66%。 加入WTO之前,汽车业被公认为将是受到国外产品冲击最厉害的产业,“国内汽车厂家实力薄弱”、“产品性价比差距很大”,“关税下降迅猛”等现实,让人们对国内汽车行业的预期蒙上阴影。去年第四季度,为等待便宜的进口车,严重的持币待购情绪在购车者中弥漫,国内厂家销售下降。今年1月,关税的下降和中日贸易纠纷的解决,果然使进口车价格下滑,但国内厂家果断决策,主要厂家都作出价格调整,在短短一个月内“集体跳水”,10-15万元车型平均降价在1-2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国内汽车业不仅没“趴下”,反而打破了市场坚冰;随后,赛欧SRV、POLO、派里奥等新经济型车型相继推出,使整个轿车市场一片火热。 业内专家认为,预想中的冲击变成机遇,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私人购车狂潮在入世后到来。由于入世,引发进口车、国产车的降价,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开始摘下高档“奢侈品”的帽子,工薪阶层大量加入购车者的行列,并成为购车主力。市场快速扩展,让进口车和国产车都受益匪浅,蛋糕大了,大家分的份额都多了。 中国市场的多元化,也让国外巨头们在不同分类市场上采取不同策略。高档车市场,加快进口攻势;而在中低档车领域,进口车并没有太多优势。因而,在这块市场上,合作大于竞争,今年世界各大汽车巨头蜂拥进入中国,与中国汽车公司合作建厂,从福特、丰田到现代、日产,绝大多数都与中国合作伙伴生产中低价位的汽车,也使国内汽车企业有了“借梯登高”的良机。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今年80亿美元的进口配额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国内合资企业的零部件进口,真正用于整车进口的配额并没有增加多少,进口车许可证曾被炒到8万元以上的高价,在数量上被卡住,确实使进口车的威风锐减。而在整车与发动机项目上,“不许外商独资或控股”的规定,也使国外巨头们必须与国内厂家合作。“让5年过渡期平稳过渡”的指导思想,为国内厂家的快速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年中,WTO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正面效应要大过负面,但这仅是开始,未来随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如何在国际巨头的既存体系中寻找自己的独立地位,依然是中国汽车工业要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