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初具规模,零部件、汽车改装业以及摩托车、科技开发等相关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成长
从1966年至1980年这个历史时期内,汽车行业在原来解放牌、跃进牌和黄河牌等车型的基础上,又先后出现了北京212、北京130轻型汽车,东风牌中型汽车,红岩牌、延安牌等重型汽车,以及上海牌轿车等生产批量较大的基本车型。随着汽车品种、产量和保有量的增加,由中央和省、市新建和改建的配套和维修零部件生产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1966年全行业汽车零部件企业约为520家,产值6.9亿元,到1980年发展到2076家,产值28.5亿元。
随着跃进牌、黄河牌、北京212、北京130、上海牌轿车等车型的产量提高和社会保有量增加,为之配套和维修的地方零部件生产有了新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南汽的发展带动了南京地区汽车零部件工业。1973年国家计委批准的南汽年产2.5万辆初步设计中,要求江苏省以南汽为骨干,同时建设南京、镇江等地区的22家零部件配套厂。一些零部件企业在为跃进牌汽车配套的同时,还为其他车型配套和生产维修配件,进一步向专业化多品种发展。
“三五”期间,北京汽车工业已形成年产万辆生产能力的生产体系。
1973年,在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统一管理下,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协作网,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到100多家。1978年,北京市将33个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厂家划归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100多个专业和兼业汽车零部件企业由公司归口管理。通过调整改组,北京汽车生产所需的配套件质量、专业化水平和地区自给率大大提高。新组建的北京市汽车配件总厂和北京市内燃机配件总厂对所属的33个企业按专业化协作调整分工,确定以汽车、内燃机配件为主导产品,转出由其他行业归口的产品。
上海一直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1966年以来,上海市不断调整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零部件企业数由1958年的204家,调整到1970年的66家和1980年的64家,初步形成以主机配套为核心的专业化协作网。1968年开始,上海组织120多个单位参与包建二汽。1970年又有14家零部件企业对口内迁或支援四川、江西、青海、云南、贵州等省。
此外,天津、山东、沈阳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原来配件生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开始出现一些骨干汽车零部件厂。
客车生产形成独立行业
根据分工,客车产品有城建部门的城市公共汽车,交通部门的长途客车和主要由汽车、机械、军工等系统生产的团体客车。产品有采用解放牌、黄河牌、东风牌汽车底盘改装的大中型客车,采用跃进牌、北京130、北京212等汽车底盘改装的轻型客车。到20世纪70年代,用货车底盘改装已不能满足客车的需求,开始出现客车专用底盘,客车改装业又有进一步发展。
城市公共汽车主要是由城建部门所属修理厂发展起来的。70年代开始修造分离,形成城市客车生产体系。全国除个别几个省、市、自治区,几乎各省会城市都有本地区的公共汽车改装企业。1966年全国城市客车生产千辆左右,1976年全国城市客车总产量达到3802辆。
发展较早、条件较好、水平较高的企业主要有上海客车厂、天津客车装配厂、北京客车总厂、常州客车厂、四平客车厂、重庆客车总厂、武汉客车厂等。
1976年3月,国家建委决定投资800万元,在常客形成年产客车专用底盘1000辆,公共汽车1000辆,轻型客车300辆的能力。至1981年实际完成投资1158万元。
20世纪70年代城市客车产品开始向多品种发展,形成以解放牌、跃进牌、黄河牌、北京130、东风牌等汽车底盘为主的大、中、轻型客车产品系列,产品档次也开始向中高档发展。
继1958年之后,1969年交通部门长途客车生产又出现一次大发展,先后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0多家工厂生产长途客车,1965至1975年十年间共生产长途客车27858辆,缓解了公路客运的紧张状况,减轻了铁路客运的负担。
20世纪70年代,交通、城建部门的一些企业也开始生产团体客车。由于团体客车使用范围有限,产量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团体客车产品早期用解放牌底盘改装,品种单一。70年代末旅游事业逐渐兴起,团体客车向高档旅游客车演变。
截止1980年,交通部门列入长途客车生产计划的企业有31家,除西藏、宁夏、天津外,其他省市区都有定点生产企业。长途客车年产量由1964年的380辆,1970年的2087辆,增长到1980年的6385辆,初步形成年产万辆能力。期间,扬州客车厂成为主要厂家。
民用改装车进入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军改车发展迅速。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民用改装车逐步占主导地位,以军车为主的生产厂家也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民用改装车生产。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民用改装车厂有20余家,其中工业总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到70年代末,民用改装车厂已有50余家,工业总产值200万元以上的36家。
1980年民用改装车产量为1.5万辆,是70年代初的3倍多,品种近100种,初步形成自卸车、半挂车、牵引车、厢式车、液罐车、油罐车、消防车、工程作业车、农牧车等产品系列。
据46家企业统计,20世纪70年代民用改装汽车年均递增13%,其中发展较快的保温车年均递增21.4%,救护车16.9%,自卸车13.3%。
汽车科研事业的新发展
到1965年,汽车专业科研事业初步奠定了研究工作的基础,面临向纵深发展的好时机。
1966年“文革”开始,科研工作陷于停顿,研究机构被撤消,科研人员下放劳动。这期间,仍有少数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坚持科研与产品开发,实属难能可贵。直到1970年前后,科研工作逐步恢复。1973年国家开始投资扩建和新建研究机构,建设试验室,增加试验设备,科研工作出现新局面。
作为我国汽车科研领域最主要的两家科研机构长春汽车研究所和重型汽车研究所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970年至1980年10年间,长春汽车研究所先后完成安徽小江淮载货汽车、天津二汽15吨自卸汽车、山东临清6130柴油机、0.8吨越野车、6105车用柴油机等产品设计工作;完成汽车操纵稳定性、内燃机排气净化、汽油转子发动机、大客车用空气悬架、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车用柴油机增压技术、硅油风扇离合器和曲轴、半轴、齿轮板簧的疲劳强度以及路面谱、载荷谱等专项研究;完成北京130汽车的全面质量考核试验、高原高寒地区用车试验、红旗轿车高速性能试验、齐齐哈尔10吨自卸车试验等专项试验。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该所确定以汽车运动力学、发动机燃烧、环境工程、强度、摩擦磨损、测试技术等6个基础学科为主攻方向,相应安排了18项研究课题。到1979年底,全所共完成105项研究课题,其中7项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