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业界期待的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可能很快出台,我想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是我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到现在已近10年,它对促进和保护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很好作用。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所处的环境和状况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巨大变化。 如果说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主要是解决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上的立足点问题,那么,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主要是要解决,在融入国际汽车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汽车工业应有的发展地位,即建设全球汽车工业制造业基地问题。
二、由于全球汽车产业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汽车产业自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考虑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结构,可能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大政策部分:这要在精确的预测基础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汽车产业发展的各要素,力求实行均衡化的处置。这属于较长期的(最好不应超过五年),战略性的和重大决策性规范,这样就不会因一些具体问题而卡住,可以快出台。
一是小政策部分:在大政策指导下,小政策应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汽车产业状况制订专门性的,可操作的具体量化的政策。
就是说,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多变的情况下,产业政策也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属于大政策具体的组成部分。
三、新的汽车业应把发展新型的汽车产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新的生产力重要特征是要充分体现高新科技的产业化。
汽车产业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是一般化建立汽车工业园,开发区就能解决的。这个“招”或“迷”可以说至今我们还未很好的总结出来,而教训却很多。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要解决如何促使高新科技真正形成产业化。
四、产品开发是决定新世纪汽车产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因素。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国本土的各种形式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发展自主的开发能力。但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不是靠一个企业,那怕是一个大集团所能解决的,要靠社会化的力量,组织全社会的相关行业支持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工作才有所作为。否则,自主开发能力实现只会是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不少企业和企业领导者说,这是自主开发的产品,但什么是自主开发?标准是什么?如何去评价?应有一种客观的定律。真实的力量存在和发展,这点非常重要。
五、制定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不要认为仅仅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产业问题,如果是这样理解就很片面。
新的汽车产业的政策应该更加开放,有利于加强国际汽车产业界的合作,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资本和经验。要区别情况,不仅仅在单纯制造业的股比上限定太死,而是力求跨国汽车集团真正的把全部力量放在中国,共同发展,这点的突破存在着心理上和经验上障碍,要努力研讨。
在相当的时间内,如果没有国外汽车产业界的合作,我国汽车产业仍然在无法走向自由王国的。合作就要双赢,甚至让步,尽可能区别对待,讲究策略。总之要找到中外双方合作的利益平衡的根本点。
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进行很好分析,明确什么是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主导的能源消耗方式。
不能甲醇、乙醇、天燃气、混合燃料、氢燃料均等推进,作为科研项目是可以,如果作为社会化的工程就可能给国家财力、用户需求以及产业化深度需求极大困难。这个经验国外已经提出警示,我们也应注意,力争及时给予定位。
七、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已经很成熟,因此他们对产业政策的关注力度逐步放松,而转向专业政策和国家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工作相结合上,就是说,不仅抓宏观和微观的汽车政策,而且抓具体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美国克灵顿年代的“新一代汽车合伙契约(PNGV)”和布什年代的以燃料电池为主导的Freedom CAR发展计划,都是突出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性,抓落实、非常具体。我们在这点上还未能做到统一协调,影响到高新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八、要研讨如何把产业政策上升系统理论水平上,产业政策是新兴的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汽车产业政策要在理论平台上逐步上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汽车产业的发展重要途径,就是说要努力提高我们的经济理论水平。
汽车产业政策可能要研讨的经济学问题如:
1.如何更确切地干预汽车工业再生产的过程,干预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资源合理分配过程。
2.产业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取国家经济获得尽可能快的增长,可以说是一种主动的,落后追赶先进而出现一种特殊的经济。
3.产业政策要尽量避免国家直接介入资源分配,而强调诱导,力求更好的形成经济规律性运动的内在机制。
4.如何更好体现综合性经济实力的提高,重点在于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效率和效益上。
5.如何在新世纪,探索合理的产业政策自身结构问题等。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陈光祖本文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