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兴旺,对民营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民营资本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成了近期的热门话题,力帆集团将在重庆启动的新项目显示民营汽车企业进入新台阶。
政策面的放宽为民营资本开了绿灯,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更多的民营汽车企业诞生,但有业内人士担心,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会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局面,并加剧“散乱差”的现象。
日前有消息称,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有意进军汽车制造业。力帆方面的官员向记者透露,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今年初开工建设,预计两年完成。车型主要为乘用车,年生产汽车10万辆,汽车发动机10万台,预计投产后销售收入可达40亿元,利税4亿元。有迹象表明,力帆将在重庆建设这一新项目,现在项目启动资金已经到位。此前不久,先后有湘火炬、中大集团、比亚迪股份、贵州新世纪汽车投资公司等民营控股企业以承包、收购的方式进入汽车业,力帆新建车厂的举动显示,民营资本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步伐正在向纵深挺进。
力帆背后有大树?
力帆是我国著名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其摩托车发动机大量出口海外,摩托车整车的产销稳定在国内的三甲位置。对于这次进入整车制造业,力帆表现得还非常低调,甚至对媒体的态度也非常谨慎,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但它的进入还是引起了业内的兴趣。据悉,目前公司正就高档车底盘和电动车项目与深圳及国外企业进行洽谈,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据悉,力帆已经与重庆北部经开园签下了500亩的汽车用地协议,而且已经得到了国外一笔价值1.5亿元的定单。力帆集团一位高层肯定地告诉记者,力帆有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但对于背靠的这棵大树是何方神圣,则讳莫如深。
民资流向汽车业
去年我国汽车产销超过300万台,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市场,只比第四名的法国少了13万台,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将继续飙升。国内汽车市场旺盛的发展势头形成了对民营资本的洼地效应。这一波进入整车制造的企业或多或少地都与“车”相关,只是受汽车整车利润的诱惑而拓展生产领域。力帆是国内著名的摩托车生产机构;江苏中大工业集团是生产汽修、汽保产品的企业。和车离得最远的电池业巨头深圳比亚迪股份公司看中的也是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电池大王王传福的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实际上未来3年仅依靠电池业,比亚迪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将毫无问题.,但为了保障10年后的增长,现在必须寻找高盈利产品,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这一波的投资热将导致数十亿元的资金流入汽车业。对其投资风险,市场人士认为,国内汽车业发展势头看好,这个时候进入汽车业,风险较少,不至于像吉利集团过去几年那样走太多的弯路。
汽车政策有松动
过去汽车业是“国”字天下,民营企业只能在汽车配件及用品等领域小打小闹,现在随着政策的调整,国家明确表示限制国家财政性资金进入,放开对民间资本进入整车生产领域的限制。虽然有关部门一度担心民间投资汽车的热情可能导致新的“散乱差”局面,以至有消息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法规,对汽车产业投资加以规范。但是很快这种思路遇到强烈的反对声音。据悉,现在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有关部门官员向记者否定了国家“将出台限制性政策”的做法,并表示,竞争阶段的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明知是浪费也是必须的,只有竞争才可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投资准入制度不会针对某种经济成分有歧视性政策。这一最新的政策风向对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无疑是最好的强心针,近期的民营企业投资热明显与此相关。
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