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的郭先生早在七年前就看中了斯柯达轿车,可他最后买的却是一辆捷达。他一点儿也没后悔,因为他买的这辆捷达果然质量不错。回忆买车过程,当初,他羡慕的是朋友们都在开斯柯达,便有一种从众心理。可一到市场上,发现斯柯达没货,又听人说它的零件不好配、还挺贵。正在这时,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捷达,朋友的亲戚在一汽工作,他说这批车质量很好…… 像上述买车经历,你我身边屡见不鲜。于是,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看出了名堂。他告诉记者: 国人买汽车有一种公众现象值得注意,事先确定的车型,往往不是最后买到的车型,这说明消费者购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需要同价位各品牌多方面的比较。据一项调查表明,一个消费者决定买车至少用3个月的考察准备期。先是电话咨询,听取亲朋好友的建议,然后到各大汽车交易市场、相关的经销商或专卖店实地了解。最后的成交地肯定是在价格或服务方面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多年形成的“扎堆”购物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是改不了的。 对于消费者在买车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买方和卖方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信息部部长郭咏认为,首先这表明我们现在的汽车市场确实丰富起来了,不断推出的新车品种多了,上市周期短了,这些新面孔的频频亮相刺激着购车人变换选择;其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消费者还不成熟,因为成熟的消费者应该具有品牌意识,经过深思熟虑认准的品牌是不该轻易放弃的。 消费者杨曙光先生认为现在一些消费者对车的知识了解太少了,而卖车的也不成熟。他在几家车市咨询,想了解车的动力、耗油、提速以及车的重量等情况,却遗憾地发现,卖车人除了知道车名和售价外,其余都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周围人的一个信息就可能使选车人产生动摇,他难免会随大流地去跟着跑。买宝来之前,杨先生用了近4个月时间了解宝来,所有介绍宝来的报刊、杂志他都找来看。去北方汽车交易市场看宝来的次数不下十回。他终于购买了宝来,对宝来有了深入了解。可当他根据宝来的发动机压缩比毅然去选定加93号汽油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该加97号的,他反问:谁说的?答曰卖车的都这么说。 到底谁对呀?杨先生至今还在加93号油,车也好好的,他对卖车人还是不信任。
|